新闻资讯
Product display
佛像铜雕厂工程案例
Cases
佛像铜雕厂定做价格答疑
Questions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汉魏时期非标准佛像的着衣样式 汉魏时期,与标准佛像同时出现的还有一类非标准佛像,这些佛像虽具有佛像的某些特征,如肉髻、白毫、手印、项光等,但衣着表现各异,且均非袈裟。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或是佛像与中国本土神仙思想和早期道教造像交糅的产物。有一点是明确的,即同期这类佛像衣着在形制和形态上均异于佛教中的“三衣” ,这与西晋以后佛像衣着的多样化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晋后 ...
发布时间:2019-09-02点击量:513
莫高窟与麦积山及云冈石窟早期佛衣样式 莫高窟今存公认较早的三窟分别是第268、272、275窟,其中275窟塑像为交脚弥勒菩萨,272、268两窟均只塑一身坐佛。两身佛像共同点表现为:作水波纹肉髻,着半披式袈裟,内着僧祇支,右衣角敷搭左肩。两佛双手均残,从臂部姿态看,左手前伸应施与愿印,右手上举施无畏印。不同点为:268窟主尊呈现交脚坐姿,272 ...
发布时间:2019-09-02点击量:538
北朝晚期佛衣变化的成因 伴随东魏、北齐佛像体貌的变化(图56),在佛衣穿着方面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大致分为两个系统,位于政治中心邺(今河北临漳)附近的安阳石窟、响堂山石窟、天龙山石窟及偏北的曲阳佛像,出现了敷搭双肩下垂式和少数右袒式佛衣,而东部的青州地区则是褒衣博带演化式和一定数量的右袒式佛衣,其中褒衣博带式佛衣的变化律动与南朝佛像一致 ...
发布时间:2019-09-02点击量:562
“曹衣出水”与“吴带当风” 将曹仲达、吴道子画格并而论之,较早见于北宋景德二年(1005)成书的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文曰:“前辈画佛像罗汉,相传曹样、吴样两本,曹起曹不兴,吴起吴暕。曹画衣纹稠叠,吴画衣纹简略。 关于“曹衣出水“与”吴带当风“的提出,成书于北宋熙宁七年(1074)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论曹吴体法》文中提到历史上对曹吴的认识有两说,其 ...
发布时间:2019-09-02点击量:750
袈裟的含义:袈裟在一般人心中的印象便是佛教出家人所穿的衣服。然而,袈裟的意义绝非仅止于此:它是为求解脱之人所穿法服,因而有着「善哉解脱服」之称;它更有着自利、利他的种种功德,所以也叫做福田衣。袈裟上的条纹有如田地一般,正是其代表「福田」的象征──田地有生长的意义,代表了佛法的利己利人、种种功德的相互滋长。根据《四分律》的记载,佛陀曾经告诉阿难:「过去诸佛着如是衣,得成佛道;未来诸佛亦当着如是衣,得 ...
发布时间:2019-09-02点击量:1065
齐梁年间“褒衣博带式”佛衣的演变 四川萧梁造像中褒衣博带佛衣的演变值得关注,类似变化还出现在建康、麦积山及青州。成都地区萧齐至萧梁前期,佛衣未褒衣博带式,右领襟敷搭左肘,佛施无畏与愿印,这一阶段佛衣厚重,坐佛与立佛衣饰下摆均呈外展式,为典型的秀骨清像造型。6世纪中期,佛衣趋于单薄,形体表现加强,下摆由外展变为内敛,佛衣右领襟由敷搭左肘上升至敷搭左肩,西安路梁大同十一年两佛并坐像,左侧坐 ...
发布时间:2019-09-02点击量:656
每当我们走进佛教寺院,最早看到的,便是那个笑脸相迎、袒胸露腹的弥勒佛。在中国民间中,弥勒佛是人们喜闻乐见、虔诚信仰的佛菩萨,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不仅不像其他佛菩萨那样庄严神圣、华美高贵,反而不修边幅,活脱脱就是一个平常人的模样。比释迦牟尼佛资格要老得多。但他因喜好交游,爱吃穿,而重视慧学。勇猛精进,不如释迦,结果是后来居上了。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里,释迦回忆说:‘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 ...
发布时间:2019-09-02点击量:2444
禅僧们刚刚将天王殿打扫干净,张重天夫妇便抱着从江中拾到的那个娃娃来到寺院,他们绕过天王殿、大雄宝殿,直奔寺院最后面的观音阁——供奉观音菩萨的大殿。张重天与窦氏在大悲阁观音菩萨面前的香案上点了香烛,然后三跪九拜,虔诚祷告,表达对观音送子的感激之情。等他们叩拜完毕,直起腰来,发现身后居然站着住持和尚——闲旷禅师。闲旷法师像是未卜先知,主动合十说道: ...
发布时间:2019-09-02点击量: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