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Product display
佛像铜雕厂工程案例
Cases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无量光如来父母双尊是指哪位佛 ... 2024-11-20
毗卢遮那如来父母双尊是指谁? 2024-11-18
度地狱道能仁的来历 2024-11-17
度饿鬼道能仁的来历 2024-11-14
度人道能仁的传说 2024-11-07
度畜生道能仁是指哪位佛菩萨? 2024-11-03
度修罗道能仁的起源 2024-10-31
度天道帝释能仁是指谁? 2024-10-28
大地之母是指哪位神? 2024-10-24
宝生如来父母双尊的来历起源 2024-10-21
发布时间:2019-08-26 10:25
洪福寺位于山西省定襄县宏道镇北社村。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康熙四十七年碑载:“宋宣和、金天会年间,此院已称古院,则其创建之由邈乎远已。”由此,洪福寺至迟建于北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大雄宝殿为宋代原构,东西配殿为清代所建。寺院坐北向南,建在高达7米的土台上,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寺域由周长400米的堡墙环护。大雄宝殿砖石台基,高1.2米,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基座东西宽23米,南北长18米,总建筑面积414平方米。柱础石为方形,上无雕饰,檐下斗拱除柱头、转角斗拱外,补间斗拱每间一朵,皆出45斜拱,柱头斗拱六铺作单抄双下昂。构造坚实而美观。当心间、两次间为六抹头格扇,稍间为直棂窗。殿内梁架彻上露明造,三椽袱前后对乳袱,三椽袱后端置于内柱柱头大斗之内,前端插入内柱,与下平樽后尾的搭牵相交。三椽袱上置平梁,平梁上置蜀柱、合沓、叉手、脊樽,用材较大,砍削规整,保留了宋代建筑规制。殿顶皆为筒板布瓦覆盖,琉璃脊兽保存完整。正殿门上正中悬“毗卢真境”匾额,系清道光九年( 1829年)本村李航之书。
殿内设宽大佛坛,坛上塑佛像9尊,为明代作品。主像3尊一字排列于佛坛之上,正中为释迦牟尼佛,两侧分别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主佛像两侧是佛祖两弟子迦叶和阿难像及胁侍菩萨2尊,最边有2尊护法金刚。整个塑像群以释迦牟尼为中心,构成一动静结合、各具形态、尊卑有序、和谐协调的场面。殿内空间开阔,彩塑大小比例与之协调,给人以肃穆庄严的感觉。
主像释迦牟尼佛,螺髻,结跏趺坐,面部丰满圆润,神态慈祥,两耳垂肩,面相神态极具唐风,又不失宋金时期圆润之式。身披敷搭双肩式袭装,胸前衣饰塑旋纹状,袭装衣褶下垂,覆盖台座,内着僧祗支,并在胸部打结:右手扬起作。施无畏印”'作讲经说法状。周身除发髻外全贴金。置有火焰背光。像坐在束腰须弥座上。座为四边形,束腰部分门透空边沿叠涩三层,转角处设两根束腰柱支撑,古雅玲珑。须弥座束腰部分正中绘有莲花图案,两侧有二侏儒肩扛须弥座:侏儒裸上身,浑身肌肉暴起。释迦牟尼佛丰颐秀目,仪表堂堂,嘴角稍翘,似呈微笑状:头部微低,略俯视态,尊贵而端庄,严肃而安详。后面华丽的背光呈尖拱形,背光上塑饰着花卉、莲瓣和多个小尺寸佛像,从而更加烘托出主像的庄严气氛。
大弟子阿难、迦叶分站两旁,凝神注目,显得虔诚而恭谨。左侧迦叶神态别致,半披袭装,拱手立于莲台之上,呈守神诵经式:它是释迦佛十大弟子之一,佛经称谓“头陀第一”。作者通过深入的面部刻画和肌肉塑造,使迦叶具有一种严谨持重,饱经风霜的老年僧侣形象。右侧阿难,身披袭装,头略俯视,口带微笑。从闲适、潇洒的姿态和自信的神情中,作者着力刻画出这个年轻和尚的聪明才智,“多闻第一”。
主像两侧共塑胁侍菩萨2尊,左、右二胁侍菩萨,面相丰腴,蛾眉,细眼,高鼻,小嘴,是“丰肌秀骨”的典型,璎珞华美,披帛三层有致。右胁侍菩萨,侧身侍立,身微向前曲,重心着力于另一直立的腿上,造成自然向主佛倾斜的动态,同时又保持形体的稳定感。其神态恭敬,眼神下视,略表微笑,背光玲珑以衬托虔诚善良女性神态及艺术的美感。左胁侍菩萨,服饰与右胁侍相同,只有整体身形向主佛倾斜,是耳若有闻,心若有思,聚精会神,洗耳恭听释迦说法。这类菩萨的立像最成功的地方是除了身材比例适度外,动态变化很微妙,以略微扭动的身躯和略微歪斜的头颅,构成优美的外轮廓曲线,显得既含蓄又端庄,既有变化而又不外露,俨然是一位温顺、文静而又善良的少女形象,塑像面涂白色,表现皮肤的“素面如玉”,使彩塑更具有真实感。这两尊供养菩萨,姿态自然而若动,表情逼真似有神,丰满优美,夸张适度,衣纹简练准确而和谐流畅,栩栩如生。古代的能工巧匠们,苦心经营,“各骋奇思”,塑造了丰富多样、神采如生的艺术形象。
文殊普贤菩萨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周身彩绘,形态秀美,花冠束发,璎珞垂胸,神态安详。按照《华严经》的说法,毗卢遮那佛是释迦佛的法身像,与文殊、普贤二菩萨,统称为“华严三圣”。这尊普贤菩萨头戴宝珠冠,左手持经卷(手中经卷已损毁),右手扬起,坐于须弥座上。须弥座下卧一白象,由一洞中探出前半身,动态温顺可爱,如同一小狗卧于窝中,使得整个塑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右侧为文殊菩萨。文殊梵语“文殊师利”,译作“妙德”,即能信之心,一切诸佛,皆因文殊而发心。文殊表能起之解,凡闻菩萨行入解脱门,皆文殊之力,诸菩萨中推为众首。这尊文殊,头戴繁杂的宝珠冠,按照佛教寺陀塑像通常的配置,文殊和普贤同为释迦牟尼佛的胁侍菩萨,文殊侍佛之左方,普贤侍佛之右方。
坛前两侧二护法天王,头顶武士缨帽,脚踏云头,身着铠甲,肌肉发达而健强,横眉立目,做用力状。呈现出武士的英雄气概和沉着冷静的气质,极有特色。天王,亦称神王,按照佛经的说法,他是佛的护法神。唐代以前,一般塑力士像,唐代初期增设天王。相传唐太宗时的秦琼、尉迟敬德二猛将戎装为之立门外守夜,以防不测,后又让画二将形象,像门神一样悬挂张贴,为之警卫。二天王,左侧头上有束发头饰;右侧头戴兜黎,前胸有二面大圆护。腹部都饰一铺首,颈有颈护,肩有披膊,甲身下缘,中间垂片甲,护住腹下和前裆;腿裹行滕,脚穿毡靴,威武雄壮,一边在张目观察外界,一边侧耳倾听圣言。二天王的整个形象、衣饰,与中原明墓中出土的武士俑形似,是研究明代将士装束的重要形象化的资料,它不仅是佛教艺术中国化、世俗化最重要最明显的标志之一,而且是具有强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在不同程度上再现了明代将士的勃勃雄姿。
值得一提的还有背光上的彩塑,舞伎像、乐伎像、飞天像等造型生动逼真且富于变化,极传神韵。配之以殿内两侧的精美悬塑,构成了一个功德圆满佛国极乐世界。悬塑是空间观的拓展与科学结构的艺术。悬塑又称壁塑、影塑,一般在殿堂内围绕佛坛上塑像,在其两侧、背后及上方依托壁面塑造而成。亭台楼阁、各色人物融会于云海须弥山中,营造出蔚为壮观、美轮美奂的佛国世界。从佛教信仰看,悬塑是长期修行参悟佛法对佛国世界体认升华的表现形式。洪福寺的悬塑人物立高大都在三十厘米上下,这一大批悬塑是由圆雕、高浮雕和浅浮雕结合而成,而更富于我国民间艺术的色彩,形象朴实,性格生动,反映的内容比较直截了当,生活气息格外浓厚。
大雄宝殿左侧有东配殿,面宽五间,悬山顶。殿内主塑地藏王菩萨,两旁为4尊龙王,又两旁为十殿阎王,还有判官功曹等。均保存完整,与建筑同为清代作品。洪福寺于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内有金代天会十年(1132年)经幢1通,历代补修碑6通。其中明碑三座,兹介绍如下,以做参考:《佛说阿弥陀会四十八颠度生序记碑》(明代),青石质,螭首,方座。通高2.99米,其中碑首高0.9米,碑身高1.7米,宽0.86米,厚0.17米,座高0.39米,宽0.44米,长0.9米。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立石。额题“皇帝万岁”,碑文楷书,刻佛经。撰文、书丹者不详,石匠李万常刊石。
《重修洪福寺记碑》(明代),青石质,螭首,方座。通高3.28米,其中碑首高0.85米,碑身高2.05米,宽0.93米,厚0.23米,座高0.38米,宽0.45米,长0.92米。万历三十六年(1 608年)立石。碑文楷书,记述重修洪福寺的经过及修缮情况,浙江清吏司郎中里人李楠撰文,王湛初书丹,郑友周刊石。
《重修北社洪福寺碑》(明代),青石质,圆首,方座。通高2.35米。记述天启二年(1622年)本寺住持僧福兰、行者元成、翔成立石僧人募化情况。梁光大书丹,里城村郭来海、郭惠光刊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