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
Product display
佛像铜雕厂工程案例
Cases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无量光如来父母双尊是指哪位佛 ... 2024-11-20
毗卢遮那如来父母双尊是指谁? 2024-11-18
度地狱道能仁的来历 2024-11-17
度饿鬼道能仁的来历 2024-11-14
度人道能仁的传说 2024-11-07
度畜生道能仁是指哪位佛菩萨? 2024-11-03
度修罗道能仁的起源 2024-10-31
度天道帝释能仁是指谁? 2024-10-28
大地之母是指哪位神? 2024-10-24
宝生如来父母双尊的来历起源 2024-10-21
发布时间:2019-09-02 10:04
袈裟在一般人心中的印象便是佛教出家人所穿的衣服。然而,袈裟的意义绝非仅止于此:它是为求解脱之人所穿法服,因而有着「善哉解脱服」之称;它更有着自利、利他的种种功德,所以也叫做福田衣。袈裟上的条纹有如田地一般,正是其代表「福田」的象征──田地有生长的意义,代表了佛法的利己利人、种种功德的相互滋长。根据《四分律》的记载,佛陀曾经告诉阿难:「过去诸佛着如是衣,得成佛道;未来诸佛亦当着如是衣,得成佛道。」袈裟功德殊胜,凡有袈裟所在,一切天龙善神皆会给予守护。
佛陀为了使教团区别于其他沙门,命阿难根据稻田设计了“袈裟”。袈裟必须具有以下特点:1,必须割截,由裁割过得布拼接而成。2,坏色不正色,不能使用正色,必须经过染成杂色才可用。因为古印度民俗认为白色最尊贵,衣服不得割截修补。所以袈裟有了他特殊的意义,那就是区别于凡俗,还具有了修行的作用。所以袈裟又名“福田衣”。袈裟是一块大大的长方形拼接的布。上面可以加上防止滑落的“纽”。
佛陀规定出家人最多只有三衣,因裁接的不同而分“五衣”(安陀会)是平常起卧时用的。也有说是工作时用的,所以它也叫做“作务衣”。不过在我国来说,僧尼们在工作时,都穿着国式的裤袄,并未着用“五衣”。“七衣”(郁多罗僧)是听经闻法、诵经礼忏、或是大众集会时用的,所以它也叫做“入众衣”。“大衣”(僧伽梨)天冷时或是说法、论辩、羯磨,或是面见国王重臣时用的。
另外佛陀还允许比丘尼必须有僧祇支,(覆肩衣)以防止身体的暴露。比丘也可以有。还有腰带的配置防止安陀会的滑落。
诸律有所出入。公认的颜色是青,木兰,泥三色。南传上座部佛教一般用黄赭色或橘黄色,或酱红色。南传佛教还保持着袈裟原始的状态。“袈裟”虽然是以“色”立名,但是它的颜色如何,却是异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我们且把其中的基本的、主要的说法,介绍于下:
四分律第十六说:有三种坏色:或青、或黑、或木兰色,可随意染。十诵律第十五说:或青、或泥、或茜,三种坏色。
另据五分律第九、摩诃僧只律第十八、毗尼母经第八、萨婆多毗尼毗婆沙第八、有部毗奈耶第三十九、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第九等典籍,也都说是三种坏色。三种色是:青色、黑色(或作“泥色、皂色”)、木兰色(或作“茜色、栈色、赤色、乾陀色、不均色”)。这三种色,是“袈裟”的如法之色。
所谓“坏色”,有一种解释说:“青、黑、木兰”皆属“
坏色”。比丘着其任何一色,都算是“如法、如律”。又有一种解释说:必须把“青、黑、木兰”混浊一起,才能算是“坏色”。更有一种解释说:必须把“青”等五色混合一起,才算是“坏色”。——如法藏大师梵纲经菩萨戒本疏说:““袈裟”此云“不正色”。谓将青等五色,相互混合,染成不正之色,名为“坏色””。
袈裟传入中国后,因为中国礼俗不允许的原因,出家人的服装由全盘继承到发生了巨大变化时间并不长。往往在礼服之外另披袈裟,并不袒露右臂。身份较高的僧人布料也变得越来越华丽无比。袈裟于是只是区别于凡俗而已,用以记取身份。三衣的制度就不同了,发生了质的变化。中衣五条衣也变成了礼服。佛制定的三衣不离身也有了本质上的不同。
汉魏时期一般是穿绛色,以后有黑,青,赭色。唐宋皇家经常赏赐紫衣,绯衣。明代,把佛教分为禅,讲,教三宗,禅茶褐色衣青色绦玉色袈裟。讲玉色衣青绦浅红袈裟。教皂色衣黑绦浅红袈裟。
中国的袈裟,在历史长河中朝代的更替会发生某些变化,但是袈裟的形制还是分成五条衣,七条衣,九条衣(乃至二十五条)三种。现代的僧人的袈裟已经成为一个样式,就是钩和环的固定位置和披搭方式变成了统一,没有宗派之分。
日本的袈裟样式是有宗派之分的。很多样式和遵循中国传过去时候的样式。另外还独创了一些袈裟样式,比如:络袈裟,轮袈裟,叠袈裟等等。新创的袈裟,有些是在家人穿的,形式化的象征意义占了重要地位。
佛像袈裟的穿着和僧人是一致的,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也是僧人中的一员,他的造像袈裟穿着方式和僧人一样:一种是偏袒右肩,一种是通肩披法。
偏袒右肩是袈裟自左臂从身后绕右胁下,搭右肩膀上。这是一种日常穿法。通肩的披法是将两肩同时覆盖,出入公众场合时的穿法。如下图的铜佛像的袈裟样式。
铜佛像的袈裟样式
唐宋时期中国的佛教雕塑也有出现此类袈裟,具有环和编结美观的纽。只是佛像中没有僧侣方袍大袖。
五代以后,佛教艺术被中国化,佛像中的袈裟,是和时代相同步的。佛像右肩膀出现了中国佛像特有的被夸张了的僧祇支。佛像中僧祇支的这种穿着方式一致延续的明清佛像中,成为了汉传佛像的一大标志。这使得佛像更加具有了汉族味道,符合中华文化的审美取向。同样,日本韩国等中国文化圈内,都是如此.
明中后期到清代,受西藏佛教的影响,很多佛像袈裟的穿法就趋向于西藏形式了。袈裟的披搭方式又回到了西域风格。更多佛像袈裟的穿着方式可以移步:https://www.fjfoxiang.com/a/2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