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
Product display
佛像铜雕厂工程案例
Cases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无量光如来父母双尊是指哪位佛 ... 2024-11-20
毗卢遮那如来父母双尊是指谁? 2024-11-18
度地狱道能仁的来历 2024-11-17
度饿鬼道能仁的来历 2024-11-14
度人道能仁的传说 2024-11-07
度畜生道能仁是指哪位佛菩萨? 2024-11-03
度修罗道能仁的起源 2024-10-31
度天道帝释能仁是指谁? 2024-10-28
大地之母是指哪位神? 2024-10-24
宝生如来父母双尊的来历起源 2024-10-21
发布时间:2019-09-02 11:09
弥勒佛在民间普遍受到信奉。早在西秦(4—5世纪)时期,甘肃炳灵寺石窟已有弥勒佛像的绘制。早期的弥勒佛是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绘制、雕塑的。形象有菩萨和佛两大类。根据《弥勒上生经》塑造的弥勒形象为菩萨相,表现的是弥勒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的形象。其特点为弥勒身着菩萨装,双脚交叉而坐,后以左脚下垂,右腿曲屈,右手扶脸颊,称作“半跏思维像”此为弥勒菩萨在兜率天等待下生的情景。云冈石窟第十三窟有一尊北魏时期的交脚弥勒佛坐像,像高13米,为早期的石窟弥勒.
根据《弥勒下生经》塑造的弥勒为佛相,与释迦牟尼佛像区别不大,主要是手印不同。此像常作为三世佛之一出现。
弥勒作为未来佛、未来世界的主宰,在信徒的心目中的地位崇高无比,所以除了通常的弥勒造像外,还雕造了一些极其宏伟的弥勒巨像,以示尊崇。
这些大佛不仅仅是宗教活动中的偶像,也是人们对理想、信仰和追求的一种体现。神学即入学。佛教艺术是为人类服务的,它并不是神的意志的表现,而是人的思想感情的反映。这正是佛教艺术也是其他宗教艺术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所在。
最大的铜制弥勒佛像即前文提到的西藏扎什伦布寺中的强巴佛(弥勒佛)。这也是世界最高的殿内青铜弥勒佛。这尊大强巴佛以其巨大的佛身,恢宏的气势,成为扎什伦布寺的象征,成为日喀则的象征的后藏的象征。由于四世班禅以后的历世班禅皆驻锡扎什伦布寺,此此寺作为后藏格鲁派(黄教)的主要道场,这里便成了后藏地区的政治、宗教中心。
1914年,铸造强巴大佛和建造专为供奉大佛的佛殿工程,是在九世班禅罗桑士丹·却吉尼玛的主持下进行的。大殿高30米,大佛的莲花台座高3.8米,佛身高22.4米,总高26.2米。大佛耳长2.8米,手长3.2米,中指之粗即有1米.大佛眉间”白毫”有核桃大钻石一颗,蚕豆大钻石30颗,珍珠300余颗,珊瑚、琥拍、松耳石等珍宝1400粒。共使用黄金580斤,紫铜23万多斤。大佛穿的那件锦缎罩衣,可以覆盖几节火车车厢。
强巴大佛端坐在莲高台上,头部在大殿三楼,腰部在二楼。慧眼微张,两耳垂肩,法相庄严。像前空间很小,人们进入佛蓼瞻仰佛容,必须举首供仰视,这种特殊的视角所产生的视觉效果,烘托出巨像在无限巨大和威严。
最大的弥勒木雕像在北京雍和宫万福阁(又称大佛楼),佛像高18米,埋入地下部分8米,总高26米,是由一棵完整的白檀香木雕成。这棵巨大的白檀木是由西藏七世达喇嘛用重金从尼泊尔买来,献给乾隆皇帝雕造大佛用的。据名料记载,乾隆十五年(1750年),弘历派兵平定了西藏郡王朱尔默特那木扎勒的叛乱,并把西藏的军政大权交给第七世达赖喇嘛。七世达赖为报答乾隆的恩典,竭力搜罗古物和佛像,作为贡品献给乾隆。乾隆很相信风水,他父亲雍正帝原来生活的府邸改为喇嘛庙雍和宫后,宫后部分有些空旷。旧时流行“宁住庙前,不信庙后;宁住庙左,不住庙右”的说法,雍和宫正好在唐代柏林寺之右,乾隆认为对祖居不利,遂想在雍和宫内矗立一高大建筑,以保住祖居的风水。第七世达赖的贡使知道了这一信息并告知达赖。达赖便用了大量珠宝,从尼泊尔换回了一棵巨大的白檀木,由西藏经四川,历时三年之久,辗转运到北京,在雍和宫后院雕造了这尊举世无双的巨大弥勒木像。先造像后盖楼,头部直顶最上层阁楼上的藻井,堪称顶天立地之巨佛。给巨佛做一件长袍,要用黄缎1800米。
最大的石雕弥勒由为四川凌云大佛。此佛立于四川乐山市岷江东岸凌云山上。大佛依凌山栖鸾峰断崖造成,为一坐像,世称“乐山大佛”。雕像高71米,头长14米,头宽10米,肩宽28米,眼长3.3米,鼻长5.6米,耳长7米,头上发髻1021个。耳朵中间可并立2人,赤脚上可围坐百余人。雕像相好庄严,比例匀称,临江端坐,气魄雄伟,是我国盛唐时造像的第一大工程。民间俗谓“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乐山大佛不但是中国最大弥勒石雕像,也是世界第一石刻坐佛像。
台湾彰化市八卦山的彰化大佛(弥勒佛,高24米)和高雄县佛光山的弥勒大佛(高40余米)也很有名。
布袋和尚的道场即浙江奉化岳林寺。岳林寺创建于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年),初名崇福院。唐代会昌年间(842-846年)灭佛时毁掉,唐大中三年(849年)闲旷和尚师徒建于溪东,更名为岳林寺。唐朝末年布袋和尚契此居于此,五代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契此坐逝于大殿东廊下。故此寺成为布袋和尚契此的流寓道场。当时人们竞绘其像。后代屡毁屡建,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年)楷庵和尚在此大畅宗风,建天王殿、方丈院、两廊、普同塔等,规模宏敞。今建筑物多为清建。alt
铜雕贴金弥勒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