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
Product display
佛像铜雕厂工程案例
Cases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大笑金刚明王是指谁?大笑金刚 ... 2025-01-16
乌枢沙摩明王是哪位明王? 2025-01-15
大轮明王是哪位明王? 2025-01-14
爱染明王是指哪位明王? 2025-01-12
孔雀明王是指哪位明王? 2025-01-11
甘露军茶利明王父母双尊的来历 ... 2024-12-15
不空成就如来父母双尊是指哪位 ... 2024-11-25
无量光如来父母双尊是指哪位佛 ... 2024-11-20
毗卢遮那如来父母双尊是指谁? 2024-11-18
度地狱道能仁的来历 2024-11-17
发布时间:2019-09-02 17:09
陕西地区唐窟造像
陕西自秦汉之际,确立了其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随着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长安以其始发地的特殊地理位置,成为佛教的东渐的重地。三国时期,汉地僧人朱士行于魏甘露五年(260)发迹雍州(今西安市西北),开汉僧西行求法之先。西晋竺法护、聂承远、帛法祖等于长安建寺传法,十六国时期道安于前秦建元十五年(379)入住长安吴重寺,拥有僧众数千。道安对中国僧团的建立、佛经的翻译、经录的编撰、僧尼轨范的制定,有着诸多开创形的贡献后秦弘始三年(401)随着鸠摩罗什的到来,长安进入其佛教发展的又一高峰,佛教组织由流于民间转为由国家管理,后秦首创僧尼最高管理机构“僧正”,罗什所译经典也成为中国佛教创宗立说的重要依据。
陕西地区南北朝以前的佛寺及造像均不见留存,北朝时期,北方石窟开造的中心先后在云冈和龙门,长安旧有的能工巧匠,也大多应征被调入京城,同期陕西地区开凿的石窟主要分布在长安以北彬县、宜君、黄陵、甘泉、安塞一线,窟龛规模较小,进深大多在一米左右,造像组合多为一佛二菩萨,其中也杂合有佛道并存及民间艺术等表现形式,体现出远离政治中心,民间佛教信仰的地域特色。
隋唐之际,长安再度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陕西佛教也随之趋盛。隋代石窟开凿结束了北朝时期以小型造像为主的阶段,一些颇具规模,具有皇家风范的窟龛得以出现,如造于大业四年(608)富县石泓寺第1窟及佳县玉泉寺石窟等。陕西唐窟主要有彬县大佛寺石窟、麟游县慈善寺石窟及耀县药王山摩崖造像等十余处,大多位于渭河以北的陕西中部地区。
丝绸之路由长安出发,在陕西境内有南、北两道,分别途经凤翔和彬县,彬县为北道必经之地。大佛寺石窟即位于彬县西部经河岸边,现有造像窟龛约20个,唐代开凿的石窟主要有“大佛洞”、“千佛洞”及“罗汉洞”等。“大佛洞”位于大佛寺石窟群中心位置,石窟有甬道,长约17米,宽2米,开明窗和门,窟内平面呈马蹄形,长约18米、宽35米、高31米。正壁造一坐佛,两侧壁各一身胁侍菩萨,主尊高约18米,结跏趺坐,左手扶膝,右手施无畏印,内衣为僧袛支,系博带,外披敷搭双肩下垂式佛衣,顶作螺发。身后浮雕项光和背光,背光中浮雕七佛及伎乐天和飞天。在背光左侧留有:“大唐贞观二年(628)十一月十三日造”纪年题记。
位于大佛洞东侧的千佛洞,为一中心方柱窟,敞开式的窟门被两身立柱分隔形成三个入口,窟深约12米、宽11米、高3.7米,像龛分布在中心柱正壁两侧壁,及窟内左、右侧壁上,由唐至明开龛共计80余个。
千佛洞也是大佛寺石窟群中留有较多唐代纪年题记的石窟,较早的一侧题记为中心柱西壁高宗咸亨二年(671),较迟的一侧为代宗大历二年(767),共计14则,多数龛像主要集中在武周长寿至长安近十年时间内完成,施主身份有皇亲宗室、地方官吏等。造像题材有弥勒佛、释迦佛、地藏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其中立姿菩萨体态呈S形造型,幅度较大。
“罗汉洞”是由各自独自的纵长方形与马蹄形洞击穿相连而成,约造于盛唐至中唐时期。石窟有东、西两个入口,西侧马蹄形洞,深约6.5米、宽6米、高3.8米,正壁为一铺九身像,主尊结跏趺坐,施禅定印,着通肩衣,两侧分别侍立二菩萨、二弟子、二天王、二力士。西壁为两身立姿观音像(图100),造型相似,束高髻,上身裸,下着长裙,以披帛缠身,饰项圈、臂钏,左手下垂持净瓶,右手上举持杨枝,菩萨身躯微作弯曲,动态已不似千佛洞那样夸张,西入口门道西壁置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七尊像。门道东壁置三立佛,前壁东侧造文殊菩萨骑狮像一龛,一旁刊刻有一则纪年题记,大意为大历十二年(777)五月王楚宝造文殊师利菩萨一躯。
东侧纵长方形东,深约9米、宽1.7米、高3.8米,东壁开五龛,两龛为一铺三身像,一佛二菩萨组合,一龛为一铺五身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组合,另有单身观音立像和单身立佛像龛各一。正壁造立佛一身,西壁开两龛,均为一铺三身,一佛二菩萨组合,并造观音立像一躯。
麟游县位于彬县以北,处于陕西境内丝绸之路南、北道之间,隋、初唐皇室夏宫九成宫就坐落于此,这里的唐代石窟寺有慈善寺、石鼓峡、麟溪桥等,其中以慈善寺石窟规模较大。
慈善寺石窟位于麟游溪水河边,由北至南现存三窟,最南端石窟是未完成窟,无造像,1窟即北窟,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高约7米、宽7米、深5.5米,窟造三坐佛,分置于正壁及两侧壁。三佛均结跏趺坐,正壁主尊着敷搭双肩下垂式佛衣,左手扶膝,右手上举,施无畏印,两侧壁坐佛均着褒衣博带演化式佛衣,结禅定印。
第2窟为南窟,平面呈横长方形,高约5.5米、宽4.3米、深2米,窟内正壁造立佛一身(图101),着敷搭双肩下垂式佛衣,佛作无纹肉髻,两耳垂肩,左手握宝珠置于腰际,右手施说法印。大佛无胁侍,其左右主尊内着僧袛支,胸系博带,外披敷搭双肩下垂式佛衣,衣襞覆坛,左手扶膝,右手上举施无畏印。两菩萨上身裸,由右肩或左肩斜披披帛下着贴体短裙,戴项圈、臂钏,头部硕大,身体健壮,身体的女性曲线未作突出处理,形体还较僵硬。右龛主尊着褒衣博带演化式佛衣,左手置左膝,右手施无畏印,坐于仰莲座上,左侧胁侍弟子双手握钵。左右两小龛主尊与正壁主尊风格相同,应为同一时期所造,窟内以正壁一尊及侧壁两龛主尊构成三佛形式。
第1窟和第2窟均未留有唐代纪年题记,清《麟游县志》卷二中有关于慈善寺石窟开凿于唐高宗永徽四年(653)的记载。两窟造像呈现得也是初唐风格,县志记载应属可信。
距慈善寺3窟南向不远处的河道岩壁上,存有六个唐代开凿的造像龛,其中较大的一龛,宽约2.5米、高2.2米、深1米,龛内置一铺五身像,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组合,主尊倚坐,着敷搭双肩下垂式佛衣,左手扶膝,右手施无畏印,佛作无纹肉髻,跣足各踏一朵莲花。左侧胁侍菩萨呈舒相坐,右腿下垂跣足踏一莲花,左腿上抬平放,左手执宝珠,右侧胁侍菩萨头残,呈倚坐姿,双足各踏一莲花。两侧壁各雕一身弟子立像,左侧年长者为迦叶尊者,右侧年少者为阿难尊者。正壁三尊像的图像反映,主尊为弥勒佛,左侧为地藏菩萨,7、8世纪地藏菩萨的形象以舒相坐,左手执宝珠,右手施与愿印较为多见,右侧应是弥勒菩萨,龛像约造于武周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