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
Product display
佛像铜雕厂工程案例
Cases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无量光如来父母双尊是指哪位佛 ... 2024-11-20
毗卢遮那如来父母双尊是指谁? 2024-11-18
度地狱道能仁的来历 2024-11-17
度饿鬼道能仁的来历 2024-11-14
度人道能仁的传说 2024-11-07
度畜生道能仁是指哪位佛菩萨? 2024-11-03
度修罗道能仁的起源 2024-10-31
度天道帝释能仁是指谁? 2024-10-28
大地之母是指哪位神? 2024-10-24
宝生如来父母双尊的来历起源 2024-10-21
发布时间:2019-09-02 17:12
南朝佛教造像对北方的影响及传播路线
孝文帝改制以后,南式造像风格北上,影响范围甚广,远不止麦积山和青州两地。但在对南式造像风格的承袭上,与南朝步调的一致性及持续时间之长来看,麦积山和青州两地表现初较北方其他地区,与南朝有着更为密切的渊源关系。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成都和麦积山,及建康和青州造像之间的关系,可从南朝造像北上传播路线方面进行探讨性研究与认识。由于向北传播是由成都和建康两地展开的,对这两个中心的造像关系也一并作分析,以明晰南式造像的流布脉络。
(一) 成都及麦积山南朝佛教造像风格
麦积山地处北方丝路古道关陇地区,与四川交往密切,其西有凉州造像风格,东有云冈、龙门,南有成都为代表的南式造像,促成其风格形成的因素较为复杂,学界对麦积山与川地的造像关系尚存许多争议。这里从麦积山及成都两地造像风格比对入手,使传播关系得以明确,进而探索出传播路线。
地处秦州上邽县境内的天水麦积山石窟,为公元396年至416年间后秦姚兴凿山而修,后毁于北魏灭法,十六国时期的石窟遗存,在剥蚀的墙体中依稀可辨。现存早期造像多造于北魏文成帝复法之后,其早期造像已受到南朝的影响。中印度笈多造像可经四川北上影响,同时逐渐形成的南朝造像风格也乘势北上,使北方造像风格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麦积山早期佛像着装与炳灵寺、云冈县臞五窟一致来看,麦积山除受到东、西线的影响外,来自南线的影响不可忽视。
南朝造像大规模地影响北方,是在孝文帝改制诸侯,麦积山此间佛像转型出于何时,学界尚存争议。其现存唯一保存纪年铭文的是景明三年(502)的115窟,黄文昆先生认为此间麦积山造像仍延续旧式,变化不大,并认为麦积山石窟艺术获得长足发展,是在此后的30年。金维诺先生考证此铭文,认为是重修所题,窟中壁画、造像形制均较古,不类景明年间的造像。麦积山造像在494年改制之后,是否对南式造像做出迅速反应,尚待研究。但纵观其造像风格演变的进程来看,麦积山较四川、青州显得滞后。
四川地区南朝纪年造像历宋、齐、梁三代,其中刘宋年间纪年像仅一件,为万佛寺出土的宋元嘉二年(425)石刻造像碑,此碑落入法国人之手,流失国外,下落不明。造像拓片刊登在《成都万佛寺石刻艺术》一书中,吉村怜先生认为此碑画像内容为法华经普门品变相,其中并无佛像造型,值得注意的是碑中出现了龙及飞天形象。
佛经中有关龙的记载:“龙者,长身无足,……首上皆有七龙头,右手执刀,左手执绢索,乘云西往。”文中描述龙有七头,颇似印度阿旊陀19窟中蛇王的七蛇王冠。中土佛教艺术中,龙皆只有一头,并有足部刻画,是对传统汉画像石龙形象的继承。
万佛寺元嘉二年造像碑中的龙形图案,较完好地印有龙身前半段,一足由腹部伸出,一足曲折于身后,身形同于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独龙,可以看出其间的一脉性。现有南朝佛教造像中,龙形出现极少,这是仅有的一例,由于时间较早,更显珍贵。龙的造型在北方佛教造像中较多,云冈、敦煌、龙门、麦积山及青州的北魏造像中均有出现,时间多为武帝灭佛之后,时间晚于成都,将龙用佛教造像南朝较早。麦积山、青州均出现龙首为代表,时间为北魏晚期。青州此类造型极为普遍,较早的如北魏太昌元年(532)比丘尼惠照造弥勒佛像。上述两地,龙在佛教造像中的运用,与成都地区应有渊源。
此造像碑另一要素,是在画面中部偏右侧出现了一例完整的飞天形象,身着天衣,以跪式游于天空,这是现有南朝飞天的最早实例。有关南朝飞天风格的发展,前文已有过介绍。四川地区飞天造型还见于成都西安路齐永明八年法海造像,背光尚存一身飞天浮雕造型,川地梁代背屏造像上飞天出现较为普遍。
飞天图像是中印度两国佛教造像的共有特征。在印度,从拉姆加山、巴尔胡特及山奇的雕刻上,都可见到飞天的形象,多只表现一条腿的运动,以增加飘逸性,这种表现方式较多见于青州的背屏造像。在天衣向身后飞展及形体动势方面,可以看到南式飞天对印度飞天样式的吸收。
北朝出现南朝式天人像的最盛期,是在北魏末年至东西魏这一阶段,此风向西影响至敦煌,新疆地区不见这类造型。从发生时间及风格的一致性来看,北朝南式天人像应源自南朝。
成都在萧齐年间的一期造像中盛行三瓣式裳悬座。川北广元1983年出土有延昌三年(514)造像题记“释迦文佛”造像碑,主尊为结跏趺坐,施无畏与愿印,佛衣未褒衣博带式,三瓣式裳悬座。同时出现的另一件背屏式造像,主尊也为三瓣式下垂佛衣,与延昌三年造像同,应为北魏晚期遗物。麦积山三瓣式裳悬较早见于北魏太和改制以后的121窟佛弟子像,这以后至北魏晚期麦积山佛造像形式,有许多与四川茂汶造像完全相同,麦积山三瓣式裳悬时间上要迟于南朝。云冈、龙门及巩县石窟则不见此风,多为外展下垂及水平下垂式佛衣,可见北方因地域的不同,对南朝造像的吸收具有选择性。通过三瓣式佛衣的南北流布,可以看出由成都经广元到麦积山,存在一条佛教造像传播路线。
栖霞山造像一至三期均为螺发,川地萧齐纪年造像,佛均为无纹肉髻,表现出与建康不同的风格取向,四川螺发的大量出现约迟至萧梁中叶。麦积山太和改制前,佛多为水波纹肉髻,如74、78窟三佛。改制后佛衣作褒衣博带装束,且佛多为无纹肉髻,以23窟主尊为代表,显示出与川地造像的一致性。在成都,第二期造像大规模盛行的螺发,未被麦积山吸收,其仍然恪守无纹肉髻,显出与东洛相同的造型取向。
在印度,犍陀罗地区造像多为波浪式发纹,秣菟罗地区佛像发式主要有三种:一为螺状肉髻,一为螺发,还有无纹肉髻,无纹肉髻犍陀罗系统也有。在中国,这也是早期南传佛教造像的特征之一,汉魏时期四川乐山麻浩崖墓龛楣坐佛即为无纹肉髻,魏晋时期主要见于江浙地区的青瓷魂瓶上,佛像也常用这一形式。魏晋时期无纹肉髻在北方见于凉州造像、炳灵寺169窟及云冈一期等造像。在中土这种发式南方流行要早于北方。
茂汶齐永明元年(483)释玄嵩造无量寿佛、弥勒佛二尊像,像碑背面主龛右上角刻有榜题“无量寿佛”,其左右条石侧面菩萨应为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这也是现存南朝最早的西方三圣像,北方现存此类题材造像为炳灵寺169窟第6号龛,建于西秦建弘元年(420),龛内塑有无量寿坐佛即观音、大势至二胁侍立像。有关对西方三圣造像表现的记载,较早为东晋戴逵(326—396),《历代名画记》载戴逵:“曾造无量寿木像,高六丈,并菩萨……三年刻像乃成,迎至山阴灵宝寺。”同书另记:“今亦有逵手铸铜佛像并二菩萨在故洛阳城白马寺。隋文帝自荆南兴皇寺取来。”戴逵所造西方三圣,有木雕和铜铸两种,且规模宏大,体现了南朝对这类题材的热衷,从时间上看,戴逵造西方三圣要早于北方。
四川茂汶齐永明元年(483)造像侧面条石上的胁侍菩萨头戴低宝冠,身着Ⅹ形披帛交叉于腹前,宽帛由肩后沿身体两侧外展下垂,梁菩萨均为立像,跣足立于莲座上。西安路永明八年法海造像,主尊两侧胁侍为着Ⅹ形宽披帛。值得注意的是北川广元千佛崖大佛洞左壁菩萨立像,与法海造像左侧胁侍菩萨极为相似,头顶钧作双髻,着Ⅹ形披帛,宽大覆肩。广元菩萨着Ⅹ形宽披帛,还见于延昌三年释迦文佛的胁侍菩萨。麦积山这种覆肩Ⅹ形披帛,见于太和改制后的北魏中期菩萨像,如121窟正壁与左臂的比丘尼和菩萨,并且菩萨也为双髻,可以看出菩萨造像是由成都经广元像麦积山传播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