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严铜雕佛像生产厂家
标语
联系电话

工艺
Product display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大庄严铜雕佛像生产厂家
联系人:任金鹏

业务电话:18250514111

联系邮箱:88314111@qq.com

服务项目: 佛像雕塑,铸铜浮雕,铜雕厂家批发

公司地址: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国家级木材加工区东方大道1142号

工艺

安阳灵泉寺和小南海石窟造像

发布时间:2019-09-02 17:14

安阳灵泉寺和小南海石窟造像  

      除响堂山、天龙山外,东魏、北齐辖地内另一处石窟是河南安阳石窟,这里地近邺都。石窟分为两处,分别为灵泉寺石窟和小南海石窟,均位于安阳市西南约25公里处宝山附近。宝山隋以前称宝山寺,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改名灵泉寺,现存东魏大留圣窟和隋大住圣窟各一个。小南海石窟距灵泉寺东南约5公里,现存东、中、西三小窟。  

      大留圣窟在灵泉寺东侧山麓,石窟平面作方形殿堂窟,平顶,窟内正壁及两侧壁下部设坛基,坛基上三壁居中设一叠涩座,上置坐佛一尊,这一形式较早见于云冈三期造像。主尊结。。坐,佛头均残,施无畏与愿印,佛身躯壮硕,内穿僧袛支外着敷搭双肩下垂式佛衣(图55),胸部阴线刻有博带,衣薄贴体,衣襞不覆坛,衣纹刻双阴线,此类表现技法见于天龙山第16窟。与响堂山、天龙山不同的是,三佛均不开龛,主尊两侧也无胁侍像,且壁面没有任何雕饰,三尊像胸部均刻有佛教“Ⅹ”字纹。双阴线衣纹及佛着敷搭双肩下垂式佛衣的出现也早于上述两地。窟内造像尊名的铭记,依照大住圣窟铭文类推,正壁是卢舍那佛,北壁是阿弥陀佛,南壁是弥勒佛,这里三佛并为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三佛造像中卢舍那佛上升为主尊地位,始见于云冈第18窟,墨高窟北周第428窟中也有表现,而尤以安阳地区石窟表现最为集中,《华严经》以永恒不灭的法身卢舍那佛取代释迦佛,意在针对前文提到的末代危机,表示佛法不灭。《华严经》也受到东魏、北齐政权的推崇,北齐文宣帝高洋亲书《华严斋记》,立“华严斋会”。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北朝前期此题材造像尚不很盛行,至北朝后期,昙鸾倡导弥陀净土信仰,受到东魏孝敬帝的推崇,阿弥陀佛造像亦随之增多。北朝三佛造像中出现阿弥陀佛像首见于大留圣窟。  

      大留圣窟原有石刻题记今已不存,据《安阳县志》(金石录卷一),原铭文内容有“大留圣窟”及“魏武定四年(546)岁在丙寅四月八日,道凭法师造”,道凭是宝山寺创建人,他也是北朝佛教史上地论学的著名论师。这一学派所引经典为《十地经论》,是讲已达到菩萨境界,继续修行达到“佛地”的十个次地,相当于《华严经》的《十地品》。《续高僧传》卷八记载道凭:“讲《地论》《涅槃》《华严》《四分》,皆览卷便讲,……故京师语曰:凭师法相,上公文句,一代希宝。”道凭在精通《地论》《华严》的同时,也信仰阿弥陀净土,道凭推崇《华严经》及信仰阿弥陀佛净土,道凭推崇《华严经》及信仰阿弥陀佛净土,由他主持开造的大留圣窟出现卢舍那佛、阿弥陀佛及弥勒佛三佛并置的现象,也是情理中事。大留圣石窟造像在诸多造像因素及题材上呈现较同期响堂山、天龙山更具先进性。  

      小南海石窟中窟窟门上方刻有《方法师镂石板经记》,内容为:“大齐天保元年(550)灵山寺僧方法师,故云阳公子林等,率诸邑人,刊此岩窟,仿像真容。至六年中,国师大德稠禅师重莹修成,相好斯备。方欲刊一记,金言光流末季,但运感将移,暨干明元年岁次庚辰,于云门帝寺奄从迁化。众等仰惟先师,依准观法,遂镂石班经,传之不朽。”据此,小南海石窟于北齐天保元年由方法师创建,后在天保六年经由禅师僧稠最后完成。石窟中刻经两部,为《大般涅槃经·圣行品》和《华严经偈赞》,僧稠被誉为“国师大德稠禅师”实有其名,北魏时期就先后受到孝明、孝武二帝的礼遇,北齐又受到高洋推崇,并亲迎宫中讲法,为帝授菩萨菩萨戒,天保三年(552)高洋下敕,于邺都西南八十里龙山之阳,建云门寺,请稠居之,兼为石窟大寺主。云门寺即今小南海石窟,僧稠所在的“石窟大寺”有学者认为就是北响堂山石窟。  


       小南海三窟形制均为方形窟,覆斗顶,窟内正壁及左右侧壁作三壁环坛,每壁坛基造主尊一躯。西窟正壁本尊结?坐于方形坛基上,着敷搭双肩下垂式佛衣,衣纹作阶梯式,左右侍立二弟子。左右两壁低坛上造一铺三尊立像,主尊着右袒袈裟,两侧胁侍菩萨“Ⅹ”型披帛于腹前穿壁。中窟正壁主尊结跏趺坐,衣饰漫漶不清,佛座还中雕博山炉、狮子和力士,两侧立侍二弟子。依照此窟《华严偈赞》云“卢舍那佛慧无寻,诸吉祥中最无上,彼佛曾来入此室,最故此地最吉祥”文字,推测正壁主尊当为卢舍那佛,本尊左侧浮雕僧稠供养像和榜题,左右坛基上各造一佛二菩萨圆雕立像,均立于覆莲座上,佛与菩萨之间浮雕刻有弟子像。两壁主尊风蚀严重,似着褒衣博带佛衣,胸前带结不清。东壁本尊上方线刻坐佛及众沙门,题“弥勒为众说法”,两壁主尊上方线刻树木、高山、莲台等,榜题“九品往生”,据此,东、西壁主尊分别为弥勒和阿弥陀佛,这样僧稠所造三佛造像,题材上与道凭大留圣窟相同。西窟正壁雕一佛二弟子,南壁雕一佛二菩萨,组合与西、中两窟类同,北壁略有区别,雕一佛二弟子四菩萨像。

安阳灵泉寺大住圣窟造像

大住圣石窟位于河南安阳灵泉寺西的宝山南麓,由隋名僧灵裕,于隋开皇九年(589)创建。灵裕师从道凭,专修《华严》《涅槃》《地论》律部等经籍。隋开皇十一年,灵裕被隋文帝诏为国统。其下宝山寺,先后受到齐安东王娄睿及隋文帝资助,隋文帝且改号宝山寺为灵泉寺。有关大住圣窟,《续高僧传》卷九《隋相州演空寺释灵裕传》记:“裕法师道俗俱伏,诚其应对无思发言成论故也。又营诸福业,寺宇灵仪。后于宝山造石龛一所,名为金刚性力住持那罗延窟,面别镌法灭之相。”

今窟门外火焰纹之上题刻“大住圣窟”,其左侧刻有造窟记并附《叹三宝偈》。造窟记曰:“大隋开皇九年己酉岁,敬立窟用功1624,像世尊用功900,卢舍那世尊一龛,阿弥陀世尊一龛,弥勒世尊一龛,35佛世尊35龛,7佛世尊7尊,传法圣大法师24人。”《叹三宝偈》言:“如来定慧无边际,神通广大妙难思,相好光明超世纲,故令三界普归依。法宝清净如虚空,善寄甚深无穷尽。无生无灭无往来,寂灭离垢难思议……”

石窟为方形覆斗顶,窟顶刻有莲花和六飞天,窟内北面正壁及东、西两侧壁开有三龛,内雕一佛二胁侍组合,造像头部均残,主尊结跏趺坐于叠涩座上,胁侍跣足立于莲花座之上。由题刻可知,三壁主尊分别为卢舍那佛、弥勒佛和阿弥陀佛。胁侍除西壁为二菩萨外,北、东两壁均为右菩萨、左弟子。主尊衣襞覆坛,与大留圣主尊衣不覆坛有所不同,佛左手下垂扶膝,右手施无畏印,主尊及弟子皆着敷搭双肩下垂式袈裟,大留圣石窟主尊胸部出现的博带,这里未作表现。大住圣石窟造像在衣纹处理及形体刻画方面,较大留圣窟显得刻板,由造像头部残迹可以看出头部在全身的比例也较北齐有所增大。

此外,在每龛的两侧刻有三佛和七佛,并各有题名。窟内前壁东侧线刻有“世尊去世传法圣师”,汇集释迦牟尼之后由迦叶至师子比丘24位传法高僧像,为国内石窟首创。窟门外东壁浮雕那罗延神王,西侧为迦毘罗神王。“那罗延”有金刚、坚固之意,迦毘罗神则是护法天部,亦作鸠摩罗天,神王在大住圣石窟还见于正壁主尊坛最底层,看可有树、火、风等八神王。

神王为自然现象的人格化体现,印度早在佛教出现以前就有了多神崇拜,后被佛典汲取,常见的如风神王、火神王、河神王、山神王、树神王、鸟神王、珠神王、象神王等,此外昙无谶译《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三中提到的,十二兽蛇、马、羊、猴、鸡、犬、猪、鼠、牛、师(狮)、兔、龙均有作神王的表现。它们与天龙八部等同为护法。

我国神王造像较早见于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下方,并在其后的巩县、响堂山、安阳等石窟中均有表现,大住圣石窟的神王雕刻,是为此类题材表现的晚期代表作品。

与响堂山石窟镌刻诸多佛经类似,大住圣石窟今存佛经,大多分布于窟门西侧内外壁上,分刻《大集经.月藏分》中言、《摩诃摩耶经》中言、《胜鬘经》《大集经月藏分.法灭尽品》《法华经.分别功德品》中、《廿五佛名经》《卅五佛名经》《五十三佛名经》等。

联系响堂山、大留圣窟的经刻及造像题材来看,大住圣石窟之卢舍那佛的塑造及在石壁上存留诸多经文镌刻,也应是末法危机的体现,佛教经过北魏武帝、北周武帝两次毁灭性打击,末法思想在隋代愈趋高涨,隋代僧人信仰所创三阶教(宗),即在这一思想下应运而生。三阶教主张佛教分为正法、像法、末法说三个阶段,并认为隋正出于末法时期,正法、像法已灭,众生只念一佛、诵一经,不能得度,而应皈依一切佛、信一切法,主张忍辱和布施。这一宗派在唐末失传。

灵裕和信行为同时期人,并著有《灭法记》和《寺破报应记》,由其镂刻《叹三宝偈》,似可察觉对佛法前途的担忧,开窟造像、刻经,其用意应与道凭开大留圣窟和僧稠开小南海石窟一样,同为护法之举。

留言评论

欢迎各位网友对本站评论
cache
Processed in 0.005725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