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严铜雕佛像生产厂家
标语
联系电话

工艺
Product display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大庄严铜雕佛像生产厂家
联系人:任金鹏

业务电话:18250514111

联系邮箱:88314111@qq.com

服务项目: 佛像雕塑,铸铜浮雕,铜雕厂家批发

公司地址: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国家级木材加工区东方大道1142号

工艺

南北朝石造像的造型与风格

发布时间:2019-09-02 17:16

南北朝石造像的造型与风格


南北朝被学界称为“佛造像的容纳与改造时代”。由于佛教雕塑艺术有一个由外来式样到中国民族化的发展过程,以及社会动荡等历史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这个时期佛教造像的基本特点是“秀骨清像”。但又因时代之变迁,王朝之数度更替,统治阶级重视程度不一,这一时期石造像的风格和造型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总的来说可概括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南北朝早期的石造像。时间大体从北朝初建(公元420元)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93年)。从雕塑艺术来看,早期石造像仍受犍陀罗艺术和秣菟罗艺术的影响,不但面容体态因袭了印度人的形象,如高鼻通额、薄唇卷发等,而且衣服也显然出自热带国度。一种为“通肩式”,薄衣贴体,随着身的起伏形成若干平行弧线,领口处的披巾自胸前披向肩后,这显然是犍陀罗的服饰,说明当时雕造佛像的人皆恪守印度造像规范。这一时期,以菩萨像居多。菩萨在头冠上主要是花鬟huán,这是一般贵族、富人的花冠装饰。此外还有发髻 jì冠、化佛冠,冠的两旁装饰有如翅膀的宝缯。此时,飞天造像尚少。飞天的装饰也略显简单,一般为袒露上身,头部不着冠,只作髻或发向向后梳弄,下着裙,露脚。在雕刻上,大都粗放豪迈。衣服的表现技法,有汉代流传的阴线刻法;或有一道道凸起线条,犹如犍陀罗雕塑技法;或有直平阶梯式刻法,好似秣菟罗的雕刻技法。

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交脚弥勒造像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此像造于北魏延兴六年(公元476年)。弥勒面颊丰腴fēngyú ,波状发髻,大耳垂肩,通肩大衣。通身大背光,背光最内层为浮雕莲瓣,中层为两周圆光化佛,最外层装饰一周跳跃不已、极富动感的火焰。这是一尊深受犍陀罗造像风尚影响而又融汇关中地方特色的造像杰作。

美国纳尔逊--雅坚斯艺术博物馆在其珍藏的中国佛教名宝中,有一尊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尹受国(造像主)为其亡父荐福所造的释迦牟尼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太和十八年是中国佛教美术史上的转折点,皇体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到北齐、北周初年(公元550年)。中国的石造像在早期基础上发展推移,不再完美地像以前汉代传统手法和犍陀罗或秣菟罗手法,已表现出明显的中国化。佛和菩萨的面相,早一些时候是丰圆适中的,以后则由于社会审美观念的变化,又显得瘦削清秀,表情自然,“秀骨清像”中透露出中国魏晋以来土大夫的审美情趣。从服饰上看,除了仍然有前期的装饰外,另外又发展出新的装饰,比如佛像,则由袈裟式的偏衫,发展为方领下垂褒bāo衣博带式的外衣,内着僧祇支,下身着裙,裙带作结,裙带有的一条下垂,一条甩到左腕上。又如菩萨像,除了旧有装饰而外,又发展出了中国当时妇女流行的外面搭在臂上的帔帛。帔帛由两肩下垂交叉于两腿间,然后上卷至肘部,再向外飘,上卷处显露折角。头着花瓣式冠或发髻冠。再如飞天的装饰,则比佛、菩萨的装饰简单,一般着短襦rú ,不露脚,轻倩窈窕之态洋溢于形象之外。衣纹的表现手法,除保持旧有的阴线条与凸起的线条外,在犍陀罗基础上新发展出直平阶梯式的衣纹。同时,雕刻匠师们还吸取了印度秣菟罗式的凸起极密的线条,并在塑像上加一条泥条。

 

笔者有幸在山东青岛市博物馆一睹东魏(公元534-550年)石雕丈八佛像。此像原在山东淄博市淄川区。大佛跣足直立于圆形莲台上,下有方形底座。佛慈祥微笑,粗颈高挺,肩宽胸平,身体浑重而比例略短,着双领下垂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较密,深透挺拔,衣裾垂叠,略向外拓展,作工奇巧,冠于当时,令今天的观赏者叹绝不止。书中石灰岩一佛二菩萨也是东魏作品。此像高90厘米。体制为背屏式一佛二菩萨碑像,原背屏为舟形背光,上有天人宝塔,左右各立一胁侍菩萨,但其一已残失。主佛像头梳涡状高髻,涡点分布整齐,着双领平落式袈裟,石座边有一倒立吐莲蛟龙。菩萨身着天衣,头戴宝冠,面容自然,微笑立于佛祖身旁。此像为山东省青州地区少有的碑像作品。

南北朝晚期石造像。时间大体从北齐、北周初年(公元550年)到隋统一中国前(公元581rh )。此时的石造像已经不再满足于停留在“依经熔铸”、“精分密数”上,而是开始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并且愈益适应群众的审美要求和伦理观念。佛的服饰,上身内着僧祇衣,外着敷搭双肩式的外衣。下着裙,裙带作小结,但不再甩向左肘上。在面相上,由瘦长的脸型又转化为半圆的样子,然而已经不是早期的圆而胖,脸型较长一些,佛的发髻,螺髻者偏多。中国人喜欢把菩萨想像成温柔安详、可喜可近的慈母,随时会帮助人们化险为夷,摆脱苦海,于是菩萨的造像便突破了印度佛教“洁身无性”的造像原则,创造出端庄秀丽、栩栩如生的中国化菩萨像。此时菩萨的花鬟huán 冠与化佛冠上的宝缯不再外飘向下垂至肩上。下裙上缘密褶zhě整齐,系裙的绦带宽大如绅,有的还在带上刻出各样的人物及花朵。飞天的服饰与中期的服饰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在形态上,有的从腰上折成“U”形。晚期石造像的表现技法,总括来说,线条较以前的更为稀疏的衣褶。这种表现衣纹的技法为隋唐时代石造像的雕刻起到铺垫的作用。

 

北齐年间单身圆雕佛像和菩萨像,多是立姿,少数取坐式,尤其符合解剖比例。佛像着轻薄袈裟,衣纹极为简洁概括,通过透体的薄裟显露出充满生命力的健美肌体。在塑造人体造型方面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眉目清秀、宽肩隆胸、束腰阔臀、四肢修长,较好地刻画了人体的天生韵姿。菩萨大都雕饰华丽,有各种复杂的项饰,周身布满网状璎珞和各种各样的带饰以及系铃宝珠,轻纱透体的服饰和层叠超俗的佩饰显示出像主的高贵。

 

本文的白石菩萨立像即为北齐作品,高115厘米,汉白玉,头、臂、足皆缺,菩萨身材修长,立姿端正,胸腹扁平,上身袒露,戴双层项圈,璎珞自肩披披挂而下,在腹部交叉后下垂,披帛,下着长裙,裙腰翻出荷叶边,条带上以浅浮雕手法刻出莲花化生、火焰宝珠、净瓶童子等十余种图案。石质洁白细腻,图案细致精美。

中国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一尊北齐供养菩萨立像更是精巧绝伦,它于1994年在河北定州市城东北一佛教建筑基础中出土。菩萨头扭向左侧,圆形头光。面相丰圆饱满,眉若弯月,嘴角内凹,露出浅浅微笑,双手置于颈下右侧,这个独特的造型世所罕见。

美国纳尔逊——雅坚斯艺术博物馆一尊北齐石雕观音菩萨立像,通高132.1厘米,菩萨头戴三宝冠上浮雕的叶状勾头云纹饰物、圆形花饰中吐露出的垂珠流苏以及束冠的缯带所打的各式花结、袒露上身的菩萨所着天衣、菩萨佩戴所打的各式花结、袒露上身的菩萨所着天衣、菩萨佩戴的璎珞中所装点的攒珠纹饰物、腰间束带后向外翻垂的大裙等等,其装饰基调与南经响堂石窟为代表的北齐造像样式保持着高度的内在一致。菩萨下半身的衣饰中隐约凸现出了双腿的轮廓,略如出水的湿衣,这显然是与北齐造像曹家样密切相关。

从艺术品市场上看,南北朝早期造像较为罕见,价位一般高于晚期造像。书中砂石雕佛菩萨像为北魏6世纪初作品,高54.8厘米,红砂石质,佛陀吉祥坐(半结跏趺单盘),顶有肉髻,螺发大耳,面部丰满,笑容可掬。身着右袒式僧衹衣,披通肩式袈裟,衣褶转折起伏很大,动感强烈。佛陀双手下垂。协侍菩萨侍立两侧,面目慈祥。后有巨大焰背光以及各有莲花头光。整体时代特征明显,尤为珍贵。此像估价30万元。

北齐造像常见白大理石作品,一般情况下,白大理石作品价位常常高于砂岩、花岗岩造像的价位。书中北齐白大理石佛坐像(39x28.5厘米),佛像总体承坐于基座上,座上有夜叉动物雕像,佛半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形态慈祥端庄,袒右肩,右手上举施无畏印,左手下垂施愿印。头后有椭圆形索面头光。坐像两侧各有菩提树一棵及塔。整体简洁朴素。此像估价25万。另一尊石雕五尊佛菩萨坐像也是北齐作品,高32.5厘米,为白大理石佛菩萨群龛雕像。佛祖端坐于宝座上,四菩萨侍立于两侧,整体造型简洁,衣纹贴体,带有鲜明的“曹衣出水”的风格,估价3.5万元。

石双思维菩萨像——北齐(公元550年—577年)高37.6厘米

河北省正定县出土---河北省正定县文物保管所藏

双思维像是河北定州一带北齐造像中流行的新样式,有双菩萨、双释迦、双弥勒、双观音等。这种同一尊像2体并列出现的理由尚不十分清楚,但半跏双思维像形式应与弥勒信仰有关。本造像双菩萨有圆形头光,头戴三叶式花蔓冠,宝缯顺两颊垂至肩部,神态安然并排坐在墩子上。右边菩萨右脚搭在左腿膝盖上,左边菩萨左脚搭在右腿膝盖上,成半迦趺形式;一手扶足,一手支颐,做对称冥想状。菩萨身旁各侍立一合十比丘。 造像透雕,有长方形台座,台座背面有铭文。

留言评论

欢迎各位网友对本站评论
cache
Processed in 0.006906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