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答
Product display
佛像铜雕厂工程案例
Cases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大笑金刚明王是指谁?大笑金刚 ... 2025-01-16
乌枢沙摩明王是哪位明王? 2025-01-15
大轮明王是哪位明王? 2025-01-14
爱染明王是指哪位明王? 2025-01-12
孔雀明王是指哪位明王? 2025-01-11
甘露军茶利明王父母双尊的来历 ... 2024-12-15
不空成就如来父母双尊是指哪位 ... 2024-11-25
无量光如来父母双尊是指哪位佛 ... 2024-11-20
毗卢遮那如来父母双尊是指谁? 2024-11-18
度地狱道能仁的来历 2024-11-17
发布时间:2019-09-03 11:44
一、人为什么活着?
读者要弄清人为什么活着,首先必须了知人的生死本末,也就是说,你必须从自心真正了解生命的本质,包括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能源,精神与肉体的关系,人死后是不是彻底的消亡了,灵魂存在吗,灵魂的归宿,灵魂与天地万物的关系,等诸多复杂的问题。而要想从本质上解开人生的谜团,除了外在的理论,还要必须通过个人的参悟和修行……。
事实上,人在参悟这些问题的时候,就是一种修行。当一个人通过自心的觉悟,解开心中的一切谜团,做到穷理穷到无穷处,就会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同时也会由此得到身心的快乐与平衡,精神得到彻底的解脱。
真正的修行,并不是迷于宗教形式等外在的行为过程,而是通过自心实现精神上最理性、最真实、最圆满的过程。
二、如何获得人生的真正幸福?
一个人要想获得人生的真正幸福,首先必须搞清幸福的真正含义。从本质上讲,人只有从自心真正明白以下两个问题:1.什么是幸福;2.幸福的根源;才能够享受到真正的人生幸福。如果一个人根本就不知道幸福的含义,或错误理解了幸福的含义,又如何会享受到真正的幸福呢?
多数人对幸福的理解,往往是外界的客观事物达成个人的意愿,就是幸福;或者是获得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与满足。
依次而论,首先,外界的客观事物会达成人的意愿,但是却不会永远满足人的愿望和要求。原因是,一,人的欲望没有止境;二,自然有自身的规律和法则。人有生就有死,有得就有失,有成功就有失败,这就是自然的规律。
从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与满足而论,一个人不明白精神与物质的本质,就不可能达到精神与物质的平衡,也不可能保持这种平衡。尤其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做到不随波逐流,时时保持自心的平衡与安宁,又岂是一种愿望和单纯的理想能实现的。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辩证和相对的。人得到的瞬间,就意味着失;成功的瞬间,就已经意味着失败;一切只是个时间的问题。心外的一切事物本身就是不平衡的,人把幸福建立和依靠于外在的事物上,如何不使自心随同事物的得失而动摇呢?人类依靠心外事物满足幸福的渴望,不但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而且还会由于极端的追求,对自己的身心造成伤害,同时也会扰乱周边事物的正常规律,并对他人造成伤害。
人生真正的幸福在于自心,而不取决于外在的得失。但是自心又是什么?自心是一种意识、抽象的存在,还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上产生的一种感觉?要说明这个问题,需要长篇大论,读者还是等本人的著作出版后,自己去阅读和理解吧。
三、什么是人生的真实成果?
一片雪花落在手中,很快就会消融。那么这片雪花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说它是真实的,手中的雪花却变成水珠,慢慢的消逝。说它是虚幻的,雪花却在自己的眼前飘飘撒撒。短暂的人生何尝不象这片雪花呢?由空中来,到空中去。可悲的是,我们能够看到雪花在手中幻生幻灭的过程,但是我们在红尘里,却迷失掉了人生的生死本末。
在这个世界上,不仅仅是艺术家把艺术看做是真实永恒的,而是所有的人都希望获得一种真实和永恒。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是否真的能够得到真实和永恒呢?如果人们能够接受地球终归有毁灭的一天,那么,也就应该接受地球及人类社会的一切创造都是短暂和虚幻的,而不是真实永恒的,这样一个事实。
这个话题虽然冷酷地涉及到人们的情感,但却是一个人类最终无法逃避的最真实、最客观、最理性的事实。人总不能自欺欺人吧?人类只有客观的面对世界和人生,认清哪些是虚幻和短暂的,才会探讨人生的真理,才会走向真实的人生追求,才会获得真实的人生成果。
四、什么是圆满的人生?
鉴于世间万物的辩证关系,从形式上论,人不可能获得真正圆满的人生。从人事上论,人与人之间,有聚就有散,有好就有坏;从物质上论,有得就有失;从事业上论,有成功就有失败……;这是自然的规律和法则。任何妄图形式上获得圆满,在形式上追求圆满的人,都会在精神上彻底的破灭。
真正圆满的人生,在于精神的幸福与圆满。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幸福圆满的,什么样的精神境界才是幸福圆满的?要从自心真正理解和认识这个问题,首先必须知道精神和万物的本质,了知世间万物的生死本末关系……。
五、谁是人生的大智慧者?
惟有真理的实践者和真知者,了知世间万物生死本末的人,才是人生的智慧者和觉悟者。佛家将达到这种精神境界的人称为佛,道家称为仙,儒家称为圣或大成……。这种大觉悟者,有圣人释迦牟尼、孔子、老子、耶稣、穆罕默德等,除此之外,历代还有数不胜数的大觉悟者。
天地有生灭,人类社会有穷尽,人类在世间的一切智慧及发明创造也会随之消亡。因为世间的智慧会随物质生而生,随物质灭而灭,有穷尽,有生灭,所以这种智慧不能称为大智慧。物质有生灭,产生物质的根源没有生灭,能够回归根源的人,就能够获得精神的永恒……。
大智慧在于自心,不在于形式。作为修道者,无论布衣居士,还是袈裟僧侣,都能够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获得最高的精神觉悟。但是,修道者在没有明心见性以前,却不能算是人生的大智慧者。或许修道者比普通人有更高的人生感悟,但是,这种感悟是见闻觉知上的,因为修道者在成道以前,心灵并没有与自然合一,也不是真理的实践者。
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探索人生和万物本质,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人,都是有大智慧根基的人。而那些唯利是图,视财色如性命的小人,则难以理喻。当今许多修道者往往被世俗的人看成是傻子;而一些沽名钓誉的成功者,却成为了人生的强者,他们的语言成为了格言,他们的传记,也成为了人们学习和效仿的抢手货……。呜呼,可悲的世道,可悲的众生!
六、做人的根本是什么?
这个问题虽然浅显,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人者,仁也。仁慈不但是做人的根本,也是衡量人的标准;仁慈也是包容万物、宽容邪恶,完善人格的根本。一个聪颖的人,如果脱离仁慈,就会流于狡诈;一个注重礼仪的人,如果脱离仁慈,就会流于虚伪;一个勇敢的人,如果脱离仁慈,就会流于凶残;一个讲信义的人,如果脱离仁慈,就会流于愚顽。
人脱离了仁慈,与禽兽有什么区别?一些靠狡诈和卑劣手段侥幸成功的人,以傲慢和冷漠的姿态站在弱者和失败者面前,大谈自己的成功经验,鼓吹什么“自然的法则就是优胜劣汰”。令人感到耻辱的是,居然这种理论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并形成了一种理念。呜呼!真不知人的良心何在?!社会的道德何在?默认这种观点的人,是在把自己往禽兽堆里划分呀!我对这样的人类社会感到悲哀,我对人类之间的这种残酷竞争感到痛心!
七、人的良知良能是什么?
对于良知良能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良知良能产生的行为,二是良知良能的本质。良知良能的行为是人性的一种体现,而良知良能的本质就是人的本性。
良知良能非从外得,而是源于人的本性。人性的本质是仁慈至善的,也是充满光明和智慧的,心灵不被一切物所迷,不被一切欲所动,不被一切形式上的法则所干扰,自性的仁慈、智慧、光明就会闪现。这种出自本性的本知、本能,就是人的良知良能,它是高于一切形式的知,高于一切形式的能。
贪婪使人变得凶残,是因为物欲蒙蔽了人的本性;清心寡欲、修身克己,会使人变得仁慈,是因为人们由此接近了本性。良知良能,在于寡欲、克己、修身;让人恢复良知良能,在于指明人性,使人认识本性,回归本性。……脱离本性的思想教育,不会使人恢复真正的良知良能,产生真正良知良能的高尚行为。
八、如何避免激情犯罪?
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凡是没有回归至善本性的人,都有可能产生邪恶的思想和犯罪的行为。因为人性不能明心明德,返朴归真,自心永远包含有阴阳气质之性,也就是善恶、喜怒、好坏、人我之分,这是导致犯罪的根源。这种理论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人只要尚存一分的私欲,都会引发犯罪行为。那么如何祛除私欲,并改变人们通常的价值观念?首先,人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祛除私欲无法通过外在的法律和说教来完成,而必须通过明理明心,提高个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得以实现。
贪心、嗔心、痴迷心,是戕害身心,祸乱本性,导致犯罪的三个毒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种伤害,比来自自心的伤害更大。而祛除精神上的贪、嗔、痴,非简单的说教和行为过程可以实现。如何认识自己的本性,如何祛除贪、嗔、痴,有关于此的论述和方法,早已存在非常圆满的真理性理论,就是《六祖坛经》。《六祖坛经》虽然是佛教的经典,但是《六祖坛经》所说的真理没有宗教、种族、党派、阶级之分。《六祖坛经》在诸多的经典里,可以说是最通俗,最容易理解的经书,他应该被更多的人阅读和理解。如果您还没有此书,请在本处下载《六祖坛经》。
当今科学界对抑制激情犯罪发表的学术和方法,不具有真理性。他们所指导的种种方法,如发泄疗法等等,对人的身心可以起到暂时的放松和缓解作用,但是却起不到根本性作用。在这个世界上对待嗔恚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起嗔恚之心;如果起了嗔恚之心,则需要用正见化解自心的无明。什么是正见,就是正确的思想见解。这里所说的正见,不同于一般以事论事的方法,而是站在自然的高度看待事物。如果以对立和辨正的方式看待事物,则永远会存在思想矛盾,有矛盾,就会产生烦恼和嗔恚。
我们整日面对着自私、邪恶、愚昧、贪婪的人们,要想获得精神的平衡,保持自心的平和与安宁,就必须用高于世俗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而这需要具有高于世俗的觉悟和智慧;要想获得这种觉悟和智慧,就必须认识自然万物的真理,由此开始走向认识万物真理和实践真理的正确方法……。
无论是在正常的生活当中,还是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该如何的面对自己的七情六欲?人总不能没有情感吧,如果那样的话,不就变成没有感觉的石头了吗?这就涉及如何正确面对七情六欲的问题,有关这个问题,圣人孔子早在数千年前就有非常圆满的论述,他在《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和”是个人乃至天下走向和谐的根本。
最后本人重申的是,从根本上避免激情犯罪,无法通过单纯的政治灌输和道德法制教育得以实现,人们必须通过认心、修心、明心,觉悟宇宙人生和一切事物的本质,而使个人和社会达到最终的和谐。
九、如何获得精神的平衡?
一般人要达到精神的彻底平衡,需要多年的参悟和修行,因为这是通过精神境界和思想觉悟的提高而实现的。正可谓:“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尽管如此,作为一般的修行者,还是有法可依,有道可行的……。
一般人都是以善恶、对错、好坏、利弊等辨正的方式思考问题和判断事物的,这就导致了人思想上的矛盾和精神失衡,如此,人越思考、越想通过自心的解释获得答案,就越会产生新的矛盾,导致更为严重的精神失衡,直至精神彻底的崩溃。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辨正和相对的。什么是辨正和相对的?可以这样解释,就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好的可以转化为坏的,坏的可以转化为好的,好中隐藏着坏,坏中隐藏着好;没有好就没有坏,没有坏就没有好……。因为世间的一切事物本身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们落于辨正和相对的事物,又如何能够找到准确的答案,又如何能够获得自心的平衡呢?一些医生由于终日面对生死,结果导致精神的崩溃;一些警察由于终日经受好坏、对错与良心的纠缠,导致精神的崩溃……。
如何用最简短的方式,获得简单的精神平衡与解脱?首先,必须学会用自然的眼光看待事物。什么是自然的眼光,就是无善无恶,无对无错,无好无坏的方式。事实上,万物本身就没有什么分别?请问,如果没有黑夜,会有白天的存在吗?没有坏人,还会有好人这个名词吗?没有死,有生的存在吗?没有生,有死的存在吗?所以,要想避免精神和思想的极端,就不要用个人的价值观,和世俗的价值观衡量事物,要求事物,评判事物。记得《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看得破,认得真,才能够担当天下的重任。”看得破,不等于逃避;认得真,不等于被事物所迷。在红尘滚滚,错综复杂的世界里,学会不以事论事,超然物外,是获得精神安宁,身心健康的法宝。
十、什么是人生的解脱?
生命的解脱在于精神,而不是肉体。因为人的躯体是物质体,而一切的物质体都有生灭,有质变,所以人们寻求肉体的快感和解脱,就会心随物转,陷在无尽的痛苦和烦恼当中。
精神的解脱在于明理,也就是说明白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这种理,是人生的至极真理,它不同于世俗说教,也不同于心理学家讲述的道理,因为他们的理论是以事论事,人们听从他们的说教,可以得到一时的解脱和安慰,但是,却无法使精神获得彻底的解脱。我们并不是生而知之的人,但是我们却需要认识和了解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那么我们通过何种途径呢?由此,我们就必然会涉足于宗教。因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世界上的五大宗教担负者自然的使命——向不同的人群,用不同的方式,传播自然的真理;五大宗教是最有影响力,最具有权威性的真理传播机构。但是,宗教的真理永远是先进的,宗教的形式则永远落后于时代。宗教的形式是引导人们认识真理的手段和方法。许多宗教信仰者,不明宗教的本质,停留在宗教的形式上,以为从事烧香、祷告、布施、膜拜、诵经等宗教活动,就可以获得精神的解脱。
人们必须明白,是先有真理的存在,才有的宗教,而不是先有的宗教,后有的真理。事实上,人类社会在有宗教以前,就已经存在非常详细和完整的真理性的理论。宗教的成立,不过是在以新的语言、新方式,进行新的讲解而已。因此,宗教仅是传播真理的机构,宗教不等于真理,宗教代表不了真理,宗教不等于解脱,而教主不过是讲经者,解惑者,指路人。真理必须通过每一位信仰者自心来实践,解脱要通过自心来完成。信仰者迷信于宗教和教主,不但无法获得解脱,还会对精神的解脱造成阻碍。
有痛苦和烦恼,才会有解脱,而精神的痛苦和烦恼,来源于现实生活,精神的解脱也就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人们要想获得精神的解脱,首先必须敢于面对现实生活,而不是逃避。六祖惠能在《六祖坛经》中明确指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那么如何通过现实生活,得到精神的解脱呢,首先不取决于外在的形式,也就是说,并不在于你非要施舍什么,加入什么宗教团体,从事什么宗教活动,虽然这些形式上的东西有助于自心觉悟的提高,但与精神解脱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人要想获得精神的光明与解脱,必须用自心的般若智慧照破自心的愚昧和烦恼,这是获得精神解脱,恢复自心光明的唯一出路;这就是自性自度,这就是《心经》中所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