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
Product display
佛像铜雕厂工程案例
Cases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大笑金刚明王是指谁?大笑金刚 ... 2025-01-16
乌枢沙摩明王是哪位明王? 2025-01-15
大轮明王是哪位明王? 2025-01-14
爱染明王是指哪位明王? 2025-01-12
孔雀明王是指哪位明王? 2025-01-11
甘露军茶利明王父母双尊的来历 ... 2024-12-15
不空成就如来父母双尊是指哪位 ... 2024-11-25
无量光如来父母双尊是指哪位佛 ... 2024-11-20
毗卢遮那如来父母双尊是指谁? 2024-11-18
度地狱道能仁的来历 2024-11-17
发布时间:2020-09-04 14:26
佛教在公元前六世纪初发源于印度,最初流行于印度恒河的中上游一带。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以无常和缘起思想反对婆罗门的梵天创世说,以众生平等的思想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很快得到流行。
佛教造像兴起自印度贵霜时代的犍陀罗,在印度各地不断完善,之后才传向东南亚各国和中国。在这漫长的传播过程中,造像随各地域的风格几经变迁,直到中华思想的融入,佛像在雕刻上才显现出灿烂的光芒,由此便产生了佛教造像艺术。
造像,简言之就是塑造物体形象,或泥,或木头,或铜雕,或金属,抑或其他材料。但较之于普通造像或其他宗教造像,佛教造像有着相对而言更为精确、完善的造像标准,数量更多,艺术价值更高。可以说,佛教造像几乎是支撑着古代中国的整个雕塑艺术体系,是我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佛教为什么要造像?造像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这要从佛教名词“相”与“非相”说起:
“相”,佛家指事物能被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及意识)所认识的特性,也就是说,能表现于外,可以观察描写的各种特征。而世间万物都可以描述,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世间万物一切存在都是相;“非相”就是诸法空性。从理性上讲,物体是无常的,比如我们看见一棵树,它枝繁叶茂,可实际上呢,它可能就是一堆木头,也可能是纤维、水分等,而纤维水分也有可能是灰尘和空气。在“盲人摸象”的故事中,每个盲人对大象的认知是不同的。
再举个例子:苹果手机,在乔布斯眼里只是个能赚钱的商品,在王思聪眼里是可以随便买一堆送朋友的小玩意儿,可在国内某大学生小王眼里,苹果手机却意味着荣耀和逼格,以至于卖肾来换。
佛教的重要观点之一就是,所有事物都是和合而成、既不坚固、也不究竟的,因此佛陀才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强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更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论述(这里的“色”就可以理解为“相”)。
问题来了——既然佛教讲究“不着相”,那为何佛教徒还要大量造像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嘛!
要解释这个问题,就要从佛教的“法门”说起。法门,简单来说就是指修行的方法、途径。不同的人条件不同,根器不同,学习方法当然也不可能千篇一律。比如有些学生不好好学,老师用戒尺打两下手心就乖了,可有些学生越打越逆反,但是鼓励他“你真棒”就效果很好。
学佛这件事,本质上和学其他东西一样,佛陀及其后世弟子为了“相机施教”,研究、创设了丰富的学习方法,像玄奘这类高级知识分子可以通过读佛经、学佛理的方式进行深造,可对大字不识的人来说,这个方法就不管用了,怎么办呢?有办法,每天念几千遍“唵嘛呢叭咪吽(六字大明咒,现代汉语读音为:ōng mā nī bēi mēi hòng)”,保准一样有效果。
佛教的学习方法非常多,有“八万四千法门”之说,在表面上看,就产生了大量相互矛盾的“法门”。这些相互矛盾的规矩,常常被用作攻击佛教和佛教徒的理由,其实,根本没有哪种规矩是绝对的,只是不同老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不同而已。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运动肯定能使人健康,可大家都不爱运动,咋办呢?医生着急啊,于是他想了个办法:对女士,就哄她说“运动会使你美丽苗条”,对男士就哄他说“运动使你生猛如虎”,你为了美丽或生猛而运动,最终达到的却是健康的目的。
造像拜佛,也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之一。为何会有这种学习方法呢?有些人看到华美的道场、庄严的佛像,就能心生向往和敬意,会更认真、更专心地学习。这跟好多学生在家学不进去,非要跑到图书馆、自习室才能专注书本道理是一样的,自身定力不够,就需外力辅助。这种学习方法的奥妙,其实就是先让你从“着相”入门。
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当学佛到一定程度,也还是要破除对“相”的虚妄执迷。对此,佛教有个比喻:当你乘筏过河后,筏子也就该丢弃掉了。造像、拜佛、念经、布施以及其他无数种修行方法,其实都只是这个筏子而已,迟早是要丢开的。
再来说说造像的事儿。在造像的时候,是否可以任意发挥呢?反正相也是非相,何必执着呢?其实答案就在上文中。既然造像的作用是为了使人生向往、起虔诚心,当然不能乱造一番,得有一定的规范,这和任何行业都有“行业规范”是一样的。佛教造像的行业规范有很多,最著名的就是《佛说造像量度经》。
《佛说造像量度经》是收录在《大正大藏经》第二十一卷的藏经,此经先译为藏文,清乾隆七年(1742年),工布查布在北京将藏文译本译为汉文,并作了《造像量度经引》《经解》和《续补》,编在经文的前后,合为一部,称为“造像量度经三种”。经文中说,造像要遵从佛陀所说的“精确量度”,否则造像者(佛具店、雕刻师、铸造师、工匠等)会遭受因果业报,如佛像中的眼、鼻、手指太短,或额颅、耳叶、胸膛狭窄,则造像之人出门必有不测,常遭大祸永不安宁。
那么,具体到每个部位的尺寸,又该怎么操作?是拿着卷尺测吗?古代没有卷尺怎么办?
当然有的是办法,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在18世纪的绘图画本《西藏造像量度》中,作者以白描绘画的形式收录了36幅详细绘图,文字注解为藏文,这大概是当时西藏或尼泊尔地区的佛像绘制参考指南。从图本中我们了解到,佛教造像的身材比例、面貌、姿态、装饰等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它所用的尺度单位是以造像的中指宽度为基本单位,即“一指”。
也就是说,在实际造像中,他们不用尺寸量度,而是一边雕塑、一边用手指量度。这种方法既简易又巧妙,是一种造像的智慧。
由此观之,造像是一件极其有讲究的事。事实上,佛教造像是中国人接触最广、最久的雕塑艺术,尤其在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达到鼎盛,造像数量多而题材广泛,比较著名的如河北曲阳修德寺造像、河南荥阳大海寺造像、甘肃酒泉文殊山石窟的北凉造像等,在风格特征方面,佛像的头部多为水波纹发譬,身着广袖通肩大衣。
在众多艺术门类里,宗教造像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佛的崇高慈祥,菩萨的和善端丽,天王的威严孔武,力士的强横暴戾等,无不是社会现实的艺术概括。
佛教造像也是一种修行。造像者在完成佛像的同时,也完成了在佛法上的收益,完成了一段修行。实际生活中我们会发现,精于佛教造像的雕塑大师,往往其身心气质与处世修为也很好,就是这个原因。
近年,佛教造像的魅力一直在吸引着无数国人的视线,其不但体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忙碌之余的人们带来难以值遇的精神境界,因此,无论我们是否学佛,是否研究雕塑艺术,都可以试着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理解造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