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
Product display
佛像铜雕厂工程案例
Cases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无量光如来父母双尊是指哪位佛 ... 2024-11-20
毗卢遮那如来父母双尊是指谁? 2024-11-18
度地狱道能仁的来历 2024-11-17
度饿鬼道能仁的来历 2024-11-14
度人道能仁的传说 2024-11-07
度畜生道能仁是指哪位佛菩萨? 2024-11-03
度修罗道能仁的起源 2024-10-31
度天道帝释能仁是指谁? 2024-10-28
大地之母是指哪位神? 2024-10-24
宝生如来父母双尊的来历起源 2024-10-21
发布时间:2019-08-23 09:31
弥勒乃“慈中诞生”之意,故译作慈氏,在《法苑珠林》中记载释迦牟尼佛曾预言:弥勒将来会继承自己的佛位成为未来佛。但是,后来弥勒修炼成道,先于释迦牟尼离开人间,上升到兜率天,做了补处菩萨。所以弥勒具有在兜率天中是补处菩萨,在人间是未来佛的双重身份。世人也相应地造出了弥勒菩萨与弥勒佛这两种形象。
在印度,很早就开始以弥勒为信奉对象。在印度的马土拉和犍陀罗地区都出土有公元2世纪前后的弥勒造像,这说明弥勒信仰在印度出现得比较早。克雷文在《印度艺术简史》中称,公元2世纪中叶马土拉出土的贵霜时代的一尊弥勒雕像“也许是已知最早表现的弥勒菩萨”。另外,印度犍陀罗地区在公元2世纪时期也出土有两尊弥勒菩萨造像。
我国有文献资料可考的最早的关于弥勒信仰的记载在4世纪(东晋时期),我国的弥勒造像时间可能更早,阮荣春认为:“就印度造像看,弥勒是继释迦佛后出现的最早的菩萨像,在早期佛像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也不能排除有弥勒像一并传入的可能。”弥勒造像传入我国可能应是公元3、4世纪的事情。由印度传入后,于南北朝时兴盛,此后一直持续到唐代。
伴随着佛教艺术在中国传播和汉化的过程.弥勒造像及形制也因历史变迁而各有所异。我国弥勒造像的发展,应当是在传承借鉴印度样式的基础上,融人中国民族审美和地域特色并逐步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弥勒造像样式和风格。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绘制的弥勒像在甘肃炳灵寺西秦的石窟中,而如今为大家所熟悉的憨态可掬、面相和善、笑口常开、大腹便便的弥勒佛形象,是后来流行的样式,这种样式具体出现于何时则尚不能确知。不过,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样式是依照五代时布袋和尚的形象而塑造的。
布袋和尚,明州(宁波)奉化人,世人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其传记见于《宋高僧传》卷二十一。布袋和尚身躯肥硕,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他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通通放进布袋,却从未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还不懂他的意思,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人家还是不理会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相传他圆寂时很是奇特。后梁贞明二年(91 6年)三月三日,他来到浙江奉化岳林寺东廊,在一块磐石上端坐,说偈日:“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日寸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逝。人们联系契此日常的不平凡行为,遂认定契此为弥勒化身。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哲宗皇帝赐号布袋和尚为“定应大师”。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岳林寺住持主持建阁时,将弥勒塑像于寺内,宋徽宗赐阁名为“崇宁”,从此天下寺院才开始供奉布袋和尚。大众们竞相开始描绘他的形象并塑成雕像,从而出现了佛教造像的新样式,也因此产生了众多的布袋和尚雕塑的精品。位于杭州灵隐寺旁飞来峰第36号龛的石刻弥勒造像就是流行至今的样式众多的弥勒造像中最为成功的经典作品之一。
杭州灵隐寺,峰峦挺秀,溪泉清澈,曾被誉为“西湖第一名胜”。该寺的天王殿两侧有弥勒佛联日:“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此联构思新颖,独具特色。既写了殿内的弥勒佛像,又用移情手法巧妙融入飞来峰和冷泉亭胜景,文采飞扬,使佛像与秀美风物相映成趣。灵隐寺旁的飞来峰同是杭州名胜,据说是从天竺的灵鹫山上飞来的。飞来峰不仅风景美,而且是现存元代佛教雕塑中最有代表性的摩崖造像群之一。在青林洞、玉乳洞、龙泓洞、射阳洞以及沿溪涧的悬崖峭壁上有石刻造像330余尊。它凿刻于五代,宋代日盛,元代最精。元代飞来峰的佛教造像共有68龛,117尊造像,以佛、菩萨、度母等题材居多,包括了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主要内容,艺术风格有汉式、藏式和汉藏相融式三种。飞来峰的元代佛教造像以汉式居多。
飞来峰第三十六号龛的弥勒造像塑造了一个光头比丘的形象,人物依坐于山崖上,像高二米,双耳垂肩,身躯肥硕,身穿袈裟,袒腹踞坐,面相和善,笑容可掬,一手按着一个大口袋,一手持着一串佛珠,乐呵呵地看着前来游玩进香的人们。匠师们依照布袋和尚的民间传说,将弥勒佛雕刻得充满了人间情感,亲切而风趣,深受历代观者喜爱。人们见此像,往往受他那坦荡的笑容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很多寺院的弥勒殿还有这样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如北京潭柘寺的弥勒佛楹联。另外,如四川峨嵋山灵岩寺弥勒殿前为“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杭州+佛禅院的联句为:“终日解其颐,笑世事纷纭,全无了局;经年坦乃腹,看胸怀洒落,却是上乘。”四川乐山凌云寺弥勒佛殿:“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无知无识;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来观去,观他人总有离有低。”极富哲理与意趣,使人警醒,发人深思。四川新都宝光寺弥勒佛两侧云:“你眉头着什么急,但能守份安贫,便将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口笑,我肚皮这般肥大,总不愁吃忧穿,只因可包罗万物,自然百事放心宽。”山东济南千佛寺弥勒佛堂有:“笑到几时方合口,坐来无日不开怀。”福建鼓山涌泉寺弥勒佛前有:“笑呵呵坐山门外,觑看去的去来的来,皱眼愁眉,都是他自寻烦恼;坦荡荡的布袋中,无论空不空有木有,含脯鼓腹,好同我共乐升平。”台湾祗园有一联颇有禅意,其联云:“大肚皮,千人共见,何所有,何所不有;开口笑,几时休息,无一言,无一不言。”这些楹联一方面反应了布袋和尚形象的弥勒佛造像之鲜明特征,突出了笑口常开、大腹便便这两大元素;另一方面也表达了民众对此一形象的喜爱之情,足见其在民间影响之大。
弥勒雕像两侧凿有罗汉群像,刻工们按照传统既有的造型程式将弥勒凿刻得较大,而众罗汉较小,以突出其主次关系。于是,第36号龛成为了飞来峰所有造像群中最富于变化和感染力的一个造像组群。此外,飞来峰中的青林洞口上方雕有五代时的西方三圣——弥勒、大势至和观世音,为后周年间所雕。洞口右边石壁有北宋时雕凿的卢舍那佛说法会:头戴宝冠的卢舍那佛双手作说法印,四周有文殊普贤、四天王、四菩萨和供养人,还有浮雕的两身飞天。玉乳洞雕刻有北宋的二十多尊小型罗汉像,还有最初的六位禅宗高僧。龙泓洞洞口有北宋雕刻的三组佛教故事。第一组是白马驮经,表现东汉时佛教初传入的故事。天竺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应汉明帝邀请,用白马驮着经书千里迢迢来到洛阳,便有了白马寺。石壁上的人和马显露出经过长途跋涉的疲倦,很有艺术感染力。第二组是朱士行求经的故事。朱士行是曹魏时的僧人,是较早前往西域取经的中国僧人之一。匠师表现他一手持棍,牵着马匹,大步前行,前往西天取经。另一组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唐僧玄奘,唐僧在这里是位谦和的僧人,双手合十。烟霞洞有宋雕观音像,娴静优美,宝冠璎珞,极为华丽,为江南女子的装束,衣裙的线条用了阴刻线,和仕女画的造型十分相近。
以飞来峰第36号龛的弥勒佛造像为代表的这一类佛教造像,目前在全国的各大寺院中可以说是处处可见,比比皆是。这一题材由于其形象独特而成为历代匠师们钟爱的塑造题材。又由于其吉庆祥和、亲切朴拙的内涵而受到广大民众的欢喜和信奉。
弥勒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