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
Product display
佛像铜雕厂工程案例
Cases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大笑金刚明王是指谁?大笑金刚 ... 2025-01-16
乌枢沙摩明王是哪位明王? 2025-01-15
大轮明王是哪位明王? 2025-01-14
爱染明王是指哪位明王? 2025-01-12
孔雀明王是指哪位明王? 2025-01-11
甘露军茶利明王父母双尊的来历 ... 2024-12-15
不空成就如来父母双尊是指哪位 ... 2024-11-25
无量光如来父母双尊是指哪位佛 ... 2024-11-20
毗卢遮那如来父母双尊是指谁? 2024-11-18
度地狱道能仁的来历 2024-11-17
发布时间:2019-08-23 09:32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东南12公里处,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中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故称“伊阙”。自古以来,此处就为游洛阳的第一景观,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494年),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各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四百年之久。其密布于伊水两岸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十分恢弘壮丽。
随着北魏王朝的灭亡,龙门石窟的开凿趋于衰落,此后沉寂了将近一个世纪,直到唐王朝建立。唐代从开国到盛世的一百年间,龙门石窟迎来了历史上开窟造像的第二次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开凿的石窟按时代先后大体自南而北,集中在龙门的西山,到了武则天时期,一部分转移到了东山,约占龙门石窟造像的三分之二。最有代表性的龙门唐代石窟有潜溪寺、万佛洞、奉先寺大像龛等。
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开窟造像活动达到鼎盛。虽然石窟造像属于佛教艺术,但它与政治紧密相连。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并去世,龙门石窟的辉煌也随之式微。
在龙门石窟辉煌时期的造像中,体形最大、形态最美、艺术价值最高的要数奉先寺主尊卢舍那大佛。 关于“奉先寺”一名,公元723年的石刻龛记使我们知道原本的寺庙的名字是“大奉先寺”。寺名中的“奉先”二宇表明该寺是为纪念祖先,或更准确地说是为纪念建寺者的父母或双亲之一而建造的。“奉先”这种说法出自《书经》,其中有“奉先思孝”之语。一般说来,为表达孝心而为已亡的父母或其一“追福”而建造的寺庙可以被看作是私人建筑。“大寺”则彰显了其皇家身份,可见奉先寺在当时享有特殊地位。关于“卢舍那”一名,据佛经记载,佛有三身:应身佛为释迦,法身佛为毗卢遮那,报身佛为卢舍那。卢舍那意为“净满”或“光明照遍”,亦即佛的智慧像臼月一样普照一切。卢舍那是对佛真身的尊称,即光明遍照的意思。奉先寺石窟龛位于龙门西山南部的山腰上,是一个南北宽近四十米的露天大龛。这里供奉的九尊大型雕像,都是依山凿石而成。对此龛的始凿年代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成亨三年说。认为龙门石窟大佛像龛开凿于唐高宗成亨三年( 672年),竣工于高宗上元二年( 675年),这是最普遍的一种观点。(二)永徽六年说。20世纪八十年代,宫大中先生认为大像龛工程估计至少需要二十年左右。从成亨三年往前推算十七年,即永徽六年(655年),恰是武则天初为皇后的时间。大像龛工程大约在武则天初当皇后时动工。(三)龙朔二年(662年)之前说。李玉昆先生则根据大像龛工程主持人之一、检校西京实际寺善道禅师的史料推论大像龛的开凿年代的新说法。
可以肯定的是,奉先寺卢舍那佛像龛是唐高宗及武则天亲自经营的皇家开龛造像工程,工程设计和施工由高宗亲自任命制定,是一项重大的皇家工程并受到高度重视。传说,唐高宗上元年除夕,时值奉先寺竣工之日,武则天亲自率领文武朝臣驾临龙门,参加主佛卢舍那佛的开光仪式。卢舍那佛的面容被赋予了女性的形象,据说是根据武则天“方额广颐”的形象特征而雕造的。大佛面容丰腴饱满,修眉细长,眼睑下垂,双目俯视,嘴角微翘而又含笑不露,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宫廷贵妇,庄重文雅、睿智明朗,令人敬而不惧。含蓄神私的表情,严肃中带有慈祥,慈祥中透着威严,威严中又有着一种神圣,将神性和人性完美的结合。宋代董卣在《广川画跋》中有云:“人物丰隆,肌胜于骨……此固唐世所尚,尝见诸说太真妃丰肌秀骨。今见于画亦肌胜于骨,昔韩公言曲眉丰颊,便知唐人所尚以丰肥为美。”奉先寺卢舍那佛造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唐代贵妇人的华贵风貌,显示出一种柔美娴雅、亲切慈爱的意韵。大佛像稍作俯视的头部动态设计,使两目视线随着礼佛者位置的移动而变化。同时,地面与台阶恰到好处的高度差使礼佛者在仰视时与大佛的目光连成一线,令人仰望大佛时感到法相庄严肃穆、比例协调舒适。卢舍那大佛俯视着脚下芸芸众生,嘴边微露笑意,显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骤然觉得有一股震撼的力量扑面而来。有人评论,塑造这尊佛像时,是将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
从样式和手法来看,奉先寺所雕造的卢舍那大佛端坐于八角束腰莲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纹简洁清晰、流畅而有规律。雕刻匠师们相当重视其有韵律的起伏变化,使用了柔和的圆刀雕刻手法,衣褶富于变化而不直接硬朗,与北魏时冷峻的风格不同,显示出更为纯熟的艺术技巧。高大的佛像四周有雕出的头光,华美而富于装饰性,光圈层层环绕,胸前的衣纹也刻画为对称的半圆形以烘托出主佛面部的严整圆润,使这一本尊的中心位置异常突出、鲜明。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成于盛唐,其透发出的精神与当时强大的国势和充满活力的时代风貌相符。
卢舍那佛像两侧是温柔虔诚的阿难和严谨持重的迦叶,旁边侍立的两菩萨头戴宝冠、身挂璎珞,再边上的天王、力土像则是面目狰狞、咄咄逼人。在布局上,两旁辐射状展开的人物不仅显现出各自陪衬的地位,而且动作、表情无不与突出主尊的整体气势相呼应,突出了卢舍那大佛至尊无上、君临一切的地位。
龙门石窟自北魏开凿以来,历经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沧桑,见证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在它之前的石窟艺术均较多地保留了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的成分,而龙门石窟则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南朝先进深厚的汉族文化相融合而成就。所以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从一开始就融入了对本民族审美意识和形式的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本土化、世俗化的趋势,奉先寺石窟就是其完美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