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
Product display
佛像铜雕厂工程案例
Cases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无量光如来父母双尊是指哪位佛 ... 2024-11-20
毗卢遮那如来父母双尊是指谁? 2024-11-18
度地狱道能仁的来历 2024-11-17
度饿鬼道能仁的来历 2024-11-14
度人道能仁的传说 2024-11-07
度畜生道能仁是指哪位佛菩萨? 2024-11-03
度修罗道能仁的起源 2024-10-31
度天道帝释能仁是指谁? 2024-10-28
大地之母是指哪位神? 2024-10-24
宝生如来父母双尊的来历起源 2024-10-21
发布时间:2019-08-23 09:45
北魏王朝迁都洛阳龙门的同年,国君孝文帝就在龙门山上,开凿了龙门第一石窟——古阳洞。从北魏古阳洞开始迄于宋明,龙门断续营造,时间累计长达400多年,在南北长约一公里的石山上,开凿了2345个石窟,造佛像十万尊。
北魏孝文帝是一个深慕汉族文化的国君,在北魏政权进入中原以后,他提出了鲜卑族汉化的主张,孝文帝民族融合的国策在这些实物史料上得以体现和证实。随着汉化改革的深入,孝文帝推行的政策在佛教造像上也有所体现,佛像的月艮饰逐渐汉化。汉化在当时是一个难以阻挡的时代潮流,整个趋势一直到唐末。这个制度促使佛教不断地向中国化、本土化方面转移。
优填王是释迦同时代的一个国王,佛祖灭度后,他非常思念,便派工匠雕造了释迦牟尼像,俗称优填王像,其实就是优填王派人做的释迦牟尼像。关于优填王造像的故事,佛教典籍《增一阿含经》、《观佛三昧经》、《经律异相》、《大唐西域记》等均有相关记载。《增一阿含经》云:“释提桓因请佛至三十三天,为母说法……是时人间不见如来久,……优填王波斯匿王思睹如来,遂得苦患,是时王敕国界之内诸奇巧师匠,而告之日,我今欲作如来形象,是时优填王即以牛头梅檀,作如来形,像高五尺。”《经律异相》卷六云:“释提桓因请佛,升三十三天,为母说法三月夏安居。如来欲生人渴仰,不将侍者不言而去。时舍卫国波斯匿王及拘翼国优填王至阿难所,问佛在所,阿难答日,我亦不知。二王思睹如来,遂生身疾。优填王即敕国内诸巧师匠,以牛头梅檀作如来像,举高五尺。”《增一阿含经》又载:“是时优填王即以牛头梅檀作如来形像高五尺。是时。波斯匿王闻优填王作如来形像高五尺而供养。是时。波斯匿王复召国中巧匠。而告之日。我今欲造如来形像。汝等当时办之。时。波斯匿王而生此念。当用何宝。作如来形象耶。斯须复作是念。如来形体。黄如天金。今当以金作如来形象。是时。波斯匿王纯以紫磨金作如来像高五尺。尔时。阎浮里内始有此二如来形象。”也就是说,佛教释迦牟尼造像始于优填王和波斯匿王两位。这种造像的特点就是衣服贴体,宛若赤裸,这符合热带人穿着的特征,往往衣服很薄,肌肉都表现得很清楚。印度的马图拉造像风格就近于此,有的俗称这种造像为“湿衣佛像”。
佛教在我国的发展,由初期统治者的专有信仰,而逐步扩大到社会。于是立寺、造塔、画塑佛像与日逐增,当时情况正像汤用彤先生所说:“立塔则称道阿育,画像必本诸优填。”这不但说明优填王造像早已由西域传入中国,而且也说明此像在我国早期佛教的传播发展中所起作用巨大、影响深远。
至唐代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由印度求法归来,在其所带的物品中,有“刻檀佛像一躯,背光座高尺有五寸,拟懦赏弥国出爱王(即优填王)思慕如来,刻檀写真像”。此像乃是优填王造像的摹制品,这可以说是优填王造像传入我国的又一次史料记录。
优填王造像之真正作为石窟寺艺术的造像题材,而加以雕刻或绘画,当是始于玄奘自印度返回以后的事,在此之前,我国石窟造像中是没有优填王造像的。目前已经发现的我国石窟中的优填王造像,仅有龙门、巩县和莫高窟,其中以龙门石窟的为最早,时在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上距玄奘自印度归国之时仅有十年。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我国石窟中的优填王造像,与玄奘所带的优填王刻檀佛像有关。《大唐西域记》卷十二记载:玄奘搜集六百五十七部梵文佛书、金佛像三尊、银佛像一尊、刻檀佛像三躯,自印启程回国,贞观十九年到达长安,谒帝于洛阳。“像运至之兴,斯为盛矣”。这不但说明玄奘自印度带回了大量的经像,而且也说明我国佛教造像之风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龙门石窟优填王造像之多、之早,
实与玄奘自印度所携回的优填王刻檀佛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龙门石窟的优填王造像,主要分布在敬善寺洞区、宾阳洞区,另外还散刻于其他洞窟中。敬善寺洞区的优填王造像分布于二十一个窟龛中,现存造像(包括残像和遗迹在内)至少不低于四十尊。从造像风格和技法上看,为高宗、武后时期的作品。
宾阳洞区的优填王造像,分布于十个窟龛中,共十五尊,无一造像记。宾阳北洞北壁龛内一尊;宾阳中洞与南洞外崖壁上方两龛内(即褚遂良碑上方),一为五尊,一为一尊;宾阳南洞外南崖壁上七个龛内,有一龛为二尊,其余六龛均为一尊。
另外,万佛洞内现存优填王造像两躯,分别刻于南北壁之中上部龛内,龛周围遍刻程序化的小佛像。北壁优填王造像记为:“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庚辰口口癸酉朔口口日下口,比丘僧仁口、玄敏戬,舍门徒道俗,洛州陈泰初,许州严玄猷、许行感、胡处贞等,并各舍弥玩,俱罄丹诚,奉为本师和上,敬造优填王像一躯,愿万劫千生无亏供养,来田碧、海永固归依。”南壁优填王造像题记为:“大唐调露二年岁次庚辰七月十五日,奉为真莹师敬造,毕功。”
老龙洞外,北上方崖壁,有二相毗邻的南、北优填王像龛,其造像记共镌刻于一碑上:“优填王像北龛,韩曳云等共造供养,优填王像南龛,司徒端等共造供养。”虽然造像无存,但从造像题记的书法特征风格来看,应为初唐时期所雕刻。莲花洞外南崖壁上,有一优填王像龛,尚存造像一尊。内有“垂拱二年( 686年)五月八日”、“长寿二年(693年)四月廿三日”、“大周万岁通天元年( 698年)五月廿三日”的造像小龛,故该优填王像的雕造至迟不晚于武则天垂拱二年。
另外,赵客师洞北壁、赵客师洞外南崖壁上、破洞东壁、古阳铜北壁下层、陈抟碑上方龛内,都各有优填王像一龛,无头或残破,无造像题记。东山大万伍佛洞也有残存优填王像四尊。
据目前统计,龙门优填王造像龛至少达42处之多,造像数目不少于70尊。估计在唐高宗、武后洛阳佛教昌盛之时,龙门石窟的优填王造像龛比现存的要多些,不过,今日难以考定了。
龙门的优填王造像,在我国石窟寺艺术题材中甚为特殊,与其他题材造像比较有其突出的特点。这类造像的具体特征首先是身躯健壮;其次,由于佛有三十二相,所以有“肉髻高如山顶”,呈光滑状,“方额广颐”,面平略方,两耳重垂,闭目冥想,鼻直而高,口较小而嘴角微陷,两肩齐亭而较宽厚,两腿下垂倚坐于方形台座上,跣足于束腰莲台上,身着右袒式袈裟,衣服无褶纹,整个袈裟磨光呈光洁状,两腿下部中间之袈裟下沿系一重穗。另外,就优填王造像的手印而言,从龙门石窟看来,多为左臂下垂,左手仰置左膝上,拇指直伸,拇指与食指相接,右手举胸前方,拇指与食指成环形,余三指微伸。总之在神情上肃穆庄重,挺实恬静,在技法上简朴洗练。
从以上形象特征、造像地域和造像风格来看,龙门石窟中的优填王造像,实为我国石窟寺造像题材中的一种独特的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