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
Product display
佛像铜雕厂工程案例
Cases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无量光如来父母双尊是指哪位佛 ... 2024-11-20
毗卢遮那如来父母双尊是指谁? 2024-11-18
度地狱道能仁的来历 2024-11-17
度饿鬼道能仁的来历 2024-11-14
度人道能仁的传说 2024-11-07
度畜生道能仁是指哪位佛菩萨? 2024-11-03
度修罗道能仁的起源 2024-10-31
度天道帝释能仁是指谁? 2024-10-28
大地之母是指哪位神? 2024-10-24
宝生如来父母双尊的来历起源 2024-10-21
发布时间:2019-08-23 10:35
释迦牟尼(约前565~前486),原名悉达多,姓乔答摩,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拉科特附近)净饭王的太子。在他出生后7日,生母摩托车耶夫人去世了,后由姨母也是继母摩诃波者波提抚养成人。少年时开始学习文学、算术、兵法、武艺等多种知识和技能,皆能融会贯通。在几次出外效游的过程中,年轻的王子发现了衰老、病痛与死亡等现象,引起了他对生命存在及其价值的深切忧思,加上受到当时盛行的沙门修行方式的影响,萌发了出家修行的念头。为阻止他出家,净饭王为他建造了适于春、夏、秋三季不同娱乐要求的三时宫殿,并在他16岁时为他安排了婚事,新娘是聪明漂亮的表妹耶输陀罗。婚后不久,悉达多夫妇生下了儿子罗候罗。
悉达多太子
宫庭中的王子生活是灿烂美好的,然而宫外却是另一番情景。悉达多王子所处的公元前6至前5世纪,古印度大部分地区进入了奴隶社会,但有的地区还保留着氏族公社制或它的残余势力。在若干经济发达的地区,铁器已被普通使用,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化出来,商业也有巨大发展,出现了一批批的城镇,并以其中的一些城市为中心建立了城市国家。各国之内通行种姓制度。婆罗门本是掌握吠陀知识、主持宗教仪式的祭司,这时已不再单纯地以祭祠为业,很多人除了收取布施外,还靠剥削奴隶来维持生活。刹帝利是当时新形成的专制国家的统治者,他们在建立和管理国家中要求无限制地扩张自己的权力以及最大可能地扩大自己剥削的对象,但是,由于传统种姓制度以婆罗门地位最高,因而刹帝利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与婆罗门发生了矛盾;为此刹帝利不得不从其他的种姓中寻求支持。吠舍种姓在当时已开始分化,其中一小部分人上升为富有的工商业奴隶主,而大部分则沦于奴隶的地位。首陀罗是当时受剥削和压迫的种姓,被剥夺一切宗教和社会生活的平等权利,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他们通过逃亡、破坏水利设施、谋杀奴隶主等方式和奴隶主进行着斗争。
与这种社会状况相适应,当时地印度思想界十分活跃,出现了百家争呜的局面。其中蔚为主流的二种社会思想,便是婆罗门教和旨在反对婆罗门教的沙门思潮。沙门思潮是当时自由思想家的各种观点、派别的通称,自由思想家们和追随他们的人徒则称为“沙门”。沙门常常过着与婆罗门不同的生活,或者以乞食为生,从事各苦行和瑜伽的修炼;或者从事各种社会职业,如医生、星相服务等。
与当时兴起的城填国空相比,悉达多王子生活其中的迦毗罗卫国只是一个仍然实行原始民主制度的部落。在诸国相互计伐、兼并的动荡形势下,迦毗罗卫国承认拘萨罗国为宗主,日益面临着被强国覆灭的威胁,朝不保夕。敏感的悉达多王感觉到了正在到来的亡国的结局,更深地体会到世事无常。因而,优裕舒适的王宫生活和婚烟、生子带来的暂时欢乐,最终未阻止悉达多对人生各种苦难现象的关怀与思索。为了寻得完满的解答,29那年的确良个夜晚,他毅然舍弃了王位的继承权,悄然离开了妻子和家庭,出家作了沙门。
悉达多首先来到了跋伽仙人的苦行林,看到那里的修行是通过种种折磨肉体的苦行以求精神解脱,认为这种方法不能解决他正在思考的问题,第二天就离开了。南渡恒河后,他来到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跟随数论派的先驱者阿逻罗·迦罗摩以及邬陀迦·罗摩子学习禅定,但仍认为不能得到彻底的解脱。于是又来到尼连禅河附近的伽者山苦行林,期望通达苦修得到解脱。传说他逐渐减少食物,直至每天只吃一谷一麦,或七天吃一顿饭;他以种子和草甚至是粪便为食,穿粗毛织成或用鹿皮、树皮做成的刺激皮肤的衣服;拔除须发,连续站立,从不洗涤;睡在荆棘、鹿粪或牛粪多身形消瘦、濒临死亡,却徒劳无获,终于悟出苦行无益。
释迦牟尼-石雕苦修像
于是重新思考可能导致解脱的途径。他想起青年时代在一次禅定中曾经得到过身心的愉悦,觉得这或许是一种觉悟之道。修持禅定,要有一定的体务作基础。为此,他在尼连禅河洗去6年的积垢后,进食了牧女所献的乳粥。经过调养,体力有所恢复,就在菩提伽耶一棵毕钵罗树下盘腿趺坐,端身正念,发愿“我今若不证天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经过七日七夜(一说49天)的禅观静想,终于证悟得道。这时,他已35岁。至此,沙门修行者悉达多就成了觉悟真理的佛陀。由于悉达多出身于释迦族,在他成佛以后,人们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成佛以后,释迦牟尼就开始宣传自己觉悟到的真理。他首先来到波罗奈城外的鹿野苑,向曾经陪伴他进行多年苦修的桥陈如等五人演说佛法,接纳他们成为最早的僧众弟子,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初转法轮”。至此,佛、法、僧三宝具足,佛教正式形成。此后,释迦牟尼通过各种灵活方便的方式,进行了长达45年的传教活动,足亦遍布恒河两岸。在传教的过程中,释迦牟尼在各地组织起了许多僧团,得到了一些国王、大臣和富商的拥戴,并在我们的有力支持下建立了祗园精舍、竹林精舍等众多的寺院,佛教力量日见扩大。公元前486年,80高龄和释迦牟尼于传教途中涅盘于末罗国的拘尸那加城外的婆罗双林。相传,释迦牟尼的遗体经过了火化,遗骨(舍利)被8个国家抢分并建塔供养。
释迦牟尼涅盘,却给世界留下了充满睿智的人生真理。经过后代佛门弟子的不断整理与弘扬,佛教逐渐超越了古代印度的疆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