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
Product display
佛像铜雕厂工程案例
Cases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无量光如来父母双尊是指哪位佛 ... 2024-11-20
毗卢遮那如来父母双尊是指谁? 2024-11-18
度地狱道能仁的来历 2024-11-17
度饿鬼道能仁的来历 2024-11-14
度人道能仁的传说 2024-11-07
度畜生道能仁是指哪位佛菩萨? 2024-11-03
度修罗道能仁的起源 2024-10-31
度天道帝释能仁是指谁? 2024-10-28
大地之母是指哪位神? 2024-10-24
宝生如来父母双尊的来历起源 2024-10-21
发布时间:2019-08-23 14:51
印度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在今印度比哈尔底赖雅附近,为古印度摩揭陀国的都城。昔日的王舍城一派繁荣,频毗婆罗王的王宫就建在城中。而如今这里已是一片废墟,只剩下佛陀时代的一些遗迹,供人们追溯那遥远的年代。这里是释迦牟尼早期的传教中心,他一生中在此讲经说法达数十个雨季之久。早期重要的入室弟子,如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等都是在王舍城皈依的。此外,佛祖入灭后,弟子们的第一次结集也是在这里举行的。
舍利佛和目犍连是住在王舍城的婆罗门,自小是很要好的朋友。两人拜六师外道中删阇耶·毗罗尼子为师,出家学道。门下各有250位弟子。他们两人学识渊博、聪慧过人,深受当地人民的尊重。两人虽出家学道,犹深感未得无上解脱之法。后两人得佛陀初转法轮时五弟子之一的阿说示引荐,皈依了佛陀。舍利弗居佛陀十大弟子的首位,被公认为智慧第一。他通晓外典,辩才超群。年幼的罗睺罗出家时,佛陀就让儿子拜舍利弗为师,可见佛陀多么地信任他。目犍连被誉为神通第一,他和舍利弗有“双贤弟子”的美称,是佛陀的左膀右臂。据说,他的耳朵能听到很远的声音,他的眼睛不仅能看到物的外表,还能看到物的内在,甚至人心里的念头他也能知道。舍利弗与目犍连献身佛法,使佛法在很短时期遍及全印度,功不可没。
佛教僧团的第一座精舍建在王舍城的北郊,即著名的竹林精舍。王舍城的迦兰陀长者皈依佛教后献出了自己的竹林园。而后,追随佛陀的国王频毗婆罗王又敕令在园内修建了精舍。竹林精舍规模宏大,据说有16个大院,每院有60间房屋,楼阁多达500幢,还没有72座讲堂。从此,佛教僧团在雨季有了安居之处。先前,佛教僧团平时集中在林中修行,一到雨季,便各奔东西,各行其是,雨季过后再回到林中。竹林精舍的建立,使得僧迦在雨季也可以集中在一起修行,大大加强了僧团的凝聚力,为僧团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释迦牟尼生前经常在竹林精舍进行传教活动和居住,他的足迹遍及王舍城,佛陀在王舍城的遗迹比比皆是。我国高僧法显和玄奘曾先后探访过王舍城,对这里的佛陀胜迹多有记述。
“宫城北门外,有焠堵波”。相传,当年提婆达多欲加害释迦牟尼。他用酒灌醉大象,然后放出醉象欲将佛陀踏死。佛陀见一头醉象身自己冲来,泰然自若,伸开五指,霎时从指端蹿出五头雄狮,一字排开护在前面。醉象见到威武的雄狮吓得畏缩不前,匍匐在地,“于此驯服”。为纪念这件事,便在此处建造了一座纪念塔。
佛陀在王舍城安居期间,除了竹林精舍之外,另一处常常居住和说法的地方就是耆阇崛山。这座山是王舍城周围五座群山中最高的一座,又名灵鹫山。灵鹫山名称的来历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因为山顶有一块巨大的岩石酷似一个巨鹰的头,故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由于山上常有鹫鸟栖息,故名灵鹫山:
如来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广说妙法……其山顶,则东西长,南北狭,临岩西垂,有砖精舍,高广奇制,东辟其户,如来在昔,多居此说法。今作说法之像,量等如来之身。
当年频毗婆罗王为聆听佛法,下令修了一条上山之路:
兴发人徒,自山麓至峰岭,夸谷陵岩,编石为阶,广十余步,长五六里。
频毗罗王还在山路的起始处修建了两座塔,一座叫下乘,意为国王至此下车,徒步上山求法;另一座叫退凡,意为凡夫俗子不能上山。只可惜这两座塔如今已不复存在,我们只能到《大唐西域记》中去寻找它们的踪影。
离峰顶不远,有一些小石窟,是僧迦们使用过的。其中有两个石窟经历非凡。当年佛陀在一个石窟中坐禅,阿难在“西北三十步”外的另一石窟中坐禅。据说:天魔波旬化作雕鹫,住窟前,恐阿难。佛以神足力,隔石舒手摩阿难肩,恐即得止。鸟迹手孔,今悉存,故曰雕鹫窟。
今天石窟犹在。阿难当年坐禅的石窟前有一巨石,巨石上的道道痕迹清晰可见,据说就是那只雕鹫的爪子抓出来的。在佛陀坐禅的石窟岩壁上有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穴,据说这是佛陀安慰阿难时,手穿出后留下的。
如果说佛陀战胜天魔显示了他的大无畏精神,那么佛陀粉碎了一场谋杀更显示出他的凛然正气。
这场谋杀就发生在山顶的精舍附近。谋杀的主犯是提婆达多。他用醉象杀害佛陀不成,就又生一计。一天,他乘佛陀在山上散步时,从山顶举起一块大石,猛然向佛陀砸去,欲置其于死地。在这生死关头,灵鹫山上的两块巨大岩石突然合拢,接住了大石,只有一片碎石划破了佛陀的脚。如今,当年提婆达多下毒手时躲藏的那块巨石依然挺立在顶。“大石,高丈四五尺,周三十余步,是提婆达多遥掷击佛处也。”看到它,不由得使人想到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诚然,有关佛陀大难不死、化险为夷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其中不免有杜撰之处。但佛陀在游行教化中历尽艰辛,特别是与恶人、恶势力作斗争的确是事实。也正是在佛陀不断地奋斗与进取中,佛教才得以发展壮大。
在灵鹫山顶的北山上还有一说法台。这里有一小片平坦之地,方圆数丈,顶多能容纳百余人,此即佛陀的说法台。平台中央砌起了一个“II”字型矮砖墙,这是后来为朝圣者建造的法坛。坛墙33厘米有余,宽约66厘米,坛内可容纳二三十人。虽然这里不是最高之巅,但视野开阔。据说佛陀常到这里遥望山下的王舍城,也常坐在这里为弟子们说法。当年玄奘探访这里时,曾见到“北山顶有卒堵坡,是如来望摩揭陀城,于此七日说法。”可如今卒堵坡已无踪影,代替它的只有小小的法坛。
灵鹫山上有不少小溪。“精舍东北石涧中,有大盘石,是如来晒袈裟之处”,在这块大盘石上留有细细的印痕,据说是如来当年常在此晾晒袈裟,天长日久,袈裟的纹理就印在了石头上面。“其傍石上,有佛脚印,轮文虽暗,规模可察”,旁边石头上依稀可见的脚印据说也是佛陀晾衣服时留下的。
王舍城五山中还有另一胜迹,就是七叶窟。七叶窟地处毗婆罗山的山坡上,砂岩凿成。这里是佛陀涅槃后,佛陀弟子举行第一次结集的地方。这次结集的召集人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他出身于王舍城近郊一个婆罗门之家,博学多闻,富甲天下。他常到竹林精舍听佛陀讲法,渐渐有了出家念头,最后剃度为僧,成了佛陀弟子。佛陀弟子中叫迦叶的人很多,为了区别,故称大迦叶。他以头陀第一而受到比丘们的尊敬。
释迦牟尼生前游行教化主要是言传身教,足迹虽广,信徒虽多,却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佛祖涅槃后,为了使其教义永远流传,防止忘失遗法,杜绝外道侵入,佛传弟子们迫切要求聚会到一起,述佛所说,互质正谬,更新记忆,集成编辑。此即佛教所谓“结集”。
在这种形势下,大迦叶率领500比丘在七叶窟举行佛教结集大会。会上由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难诵出了释迦对佛教教义的许多论述,由与会的高僧审定后称为“经”。阿难常侍佛陀左右,善记忆,对佛陀教法十分熟悉,被公认为多闻第一。另一位十大弟子之一的优婆离背育了佛教的戒律,由与会的高僧审定后称为“律”。优婆离精通律仪,修持严谨,被公认为持律第一。最初的结集,只是一问一答的语录形式,将佛陀说法编成简单的语句,供弟子们共同背诵。到后来才将这些说法书写在贝叶上,形成了文字形式,构成了最初的佛典。这次结集是佛祖涅槃后的佛教界的第一件大事,在历史上称为“第一次结集”,又称“五百结集”。七叶窟也因此在佛教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十大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