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寇谦之改革北方道教不久,南朝刘宋的金陵道士陆修静,便开始对南朝道教的改革。
陆修静为南朝时期著名的道士,字元德,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出身士族,为三国吴丞相陆凯之后裔。陆修静自幼年起开始习儒术,但因更喜欢道术,后来入山隐居专门修道。
南朝宋远嘉年间,宋文帝刘义隆闻其名,便请他讲经说法。宋孝武帝刘骏大明五年,陆修静入庐山修道。宋明帝刘彧泰始三年,其被皇帝召到建康,在北郊天印山筑馆住下。在此之后,陆修静在宋明帝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对江南“天师道”组织进行整顿和改造。
当时,道教在组织形式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主要表现是祭酒制的衰落和道官制度的兴起。祭酒制度为早期“五斗米道”之旧制,其基本特征是“立治置职”,道官祭酒“领户化民”,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为实现道官祭酒与道民的统属关系,“天师道”便制定了三会日、宅录和缴纳命信等制度,就此失去了“清约治民”、使“道化宣流,家国太平”的作用。就是针对这样的情况,陆修静提出一套完整的整顿和改革“天师道”措施。
首先,陆修静禁止道官自行署职,实行按级晋升的制度。他认为,普通民众须有功德,才能受箓为道民。道民受箓之后,有功者才能升迁,并健全了三会日的制度。同时,他还针对“宅录”制度严重混乱的状况,规定每年三会日的最后一日,作为登记、审核宅录的最后期限,由本师给以注籍,以便道官“领户化民”。
第二,陆修静十分重视道教斋仪的作用,所以,他在总结前代斋仪的基础上,制定了“九斋十二法”的斋醮体系。另外,他汲取儒家的封建礼法、道德规范以及佛教的“三业清静”的思想,并撰述了一系列的斋戒仪范之书,从而使道教斋法不仅有了系统的仪式戒科,而且使其斋戒仪范的理论更加趋于完备。
第三,陆修静还对道教经典进行整理和分类。元嘉十四年,他着手刊正《灵宝经》,编撰《灵宝经目》。泰始三年(公元467年)他从庐山入京,又得当时朝延收藏的杨羲、许谧手书上《清经真诀》。于是他“总括三洞”,校理卷数目录,于泰始七年编撰而成《三洞经书目录》献上。据记载,其共著录道家经书并药方、符图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内一千九十卷已行于世,一百三十八卷“犹在天宫”。另外,陆修静在整理道教经典的同时,又创造了三洞四辅十二类的道教典籍分类体系,为隋唐以后历代整理道书,编修“道藏”所沿用。
经过陆修静这样对道教的总结和改革后,日趋衰败的“天师道”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健全,并以此绵延出一个全新的道派,即“南天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