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原始宗教”,就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以反映人和自然矛盾为主要内容的初期状态的宗教。与阶级社会所形成的一神教对比,其特征为万物有灵—多神崇拜,故又名“多神教”。
原始宗教最初的萌芽,来自于原始社会。当时,由于生产力不足,人们很难应对或者改变自然及自然带来的灾难,故而,原始人只能匍匐于自然的脚下,对于无能为力亦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如日用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流,就都看做“神”,并由此而产生敬畏心理,对其顶礼膜拜。由此,而产生了最初的“自然崇拜”。
久而久之,人们不仅认为自然万物有灵,而且以为人死后灵魂还可以继续存在,于是又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各种丧礼仪和祭鬼、驱鬼的仪式随之形成。于此,在纷繁、层出不穷的祭祀中神秘的巫文化也随之而生:巫舞、占术、禁忌、兆验、符咒。
殷商时代,巫文化发生了质的飞跃,人们把对自然、图腾、灵魂和祖先的崇拜,升华到对上帝的信仰上来,并将祖先与天神合一,由此初步形成了一套天神系统。接着便出现了专门从事沟通鬼神和人类,以巫术为职业的人,即巫师。这些人以“歌舞降神”,以“符咒驱鬼”。在宗教祭祀活动中还负责迎神祈祷的角色。在当时,巫师的地位极高,他们不仅能祝以言辞悦神娱鬼、祭祀祈福,还能除灾治病、卜吉筮凶,因此,殷商上下画符念咒之风甚炽。
鬼神崇拜进一步发展,是在周代。当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一套粗糙的天神、人鬼、地祗三大系统逐渐形成,“天命观”的神学理论也随之形成,将崇拜祖先神灵和祭祀天地并列,并称作“敬天尊祖”。
由以上可知,中国原始的宗教崇拜,不是崇拜单一的神(如西方的上帝),而是对多神的一种崇拜,这也是造成后世道教成为多神教的最根本缘由。
原始宗教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了三种生要的崇拜形式: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