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造像的传拓与拓片
拓片,一般是指金石器物或其他质地的器物用墨(或别的颜色)拓印在纸上,揭取后不经装裱的片子。装裱过的称为拓本,未加装裱的,人们心惯也称为拓本。传拓就是拓,往深层里说,也有通过拓本以传承的意思。金石拓本是具有鲜明东方艺术特色的文化遗产和内涵丰富的收藏品。石造像拓片是金石拓片的一类,同样具有珍贵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石造像的拓片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型造像碑或石窟造像的拓片,另一类是小型单体石造像的拓片。施蛰存先生在《金石丛话》里提到:“龙门山大小佛龛有一二千之多,每个像龛都有铭记。晚清到民国初年,洛阳打碑人拣字迹清楚的拓下来,整批出卖,号称”龙门全拓“,计有大纸十四张,称为”大经碑“,小纸四百多种,都是中小型佛龛的铭记。大经碑以书法被重视,其中包括褚遂良写的《伊阙佛龛碑》,北魏刻的《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小楷《心经》等,都是练了的人需要的,故销路最广。小造像拓本只有金石收藏家愿买,小小的一条纸,有年月,有姓名,具备了石拓刻拓本的必要条件,登记在收藏目录中,也可以算是一种了。”还说:“大块碑文记录都是达官贵人或社会上层人物的事,小造像所记的都是老百姓的事。老百姓遇到灾难,祈求佛法保佑,就出钱凿一龛佛像,并记下了他们的事由和愿望。从寥寥几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老百姓的生活情况。
石造像拓片不仅具有书法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还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因为石雕佛像的拓片既有文字与装饰,更具有佛像本身的神奇魅力和古朴深沉的内在精神,龙为文人学士、金石爱好者及佛的崇拜者所青睐与爱惜。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吾师龚望先生就颇爱收藏石佛拓本,每听到谁有石造佛像真品,先生总要拓上一纸并加以题跋。这可算是中国传统文人发自内心的一种普遍嗜好。
随着收藏爱好者收藏品位和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石雕佛像拓片的行情愈加看好。中国书店2001年春季书刊资料拍卖会推出的造像拓片中,有旧拓魏造像一轴,标价1500元至2500元。另有旧拓隋造像10种、唐造像16种,所拓造像大小不等,标价3000元至4000元。前面提到,石造像中有一类叫造像碑,往往是在碑上开龛造像,并常铭刻造像缘由和造像者姓名、籍贯、官职等,有时也有浅刻的供养人像,盛行于北朝时期。尝见北魏比丘尼法光为弟刘桃造像碑的拓片,民国时杭州童氏绿云山房藏本,即为北朝造像碑的模式,此类拓本因图像复杂,内涵丰富,售价相对较高。中国嘉德2005年11月的碑帖法书拍卖专场中,有一轴李道赞率邑造像的旧拓本,即为造像碑的形式,长249厘米,宽110厘米,标底价1.2万元至1.5万元。在同一场拍卖中,尚有宝山寺六朝造像旧拓本,一函一册,尺寸不一,底价2000元至4000元。李元海造像旧拓本,两张,各长140厘米、宽73厘米,底价也是2000至4000元。另有造像题字旧拓本一册,尺寸不一,底价6000元至8000元,也属于造像拓片的范畴。
石雕造像大多为圆雕作品,此类物件凸凹面多,传拓起来比较困难。石佛造像传拓成功的关键往往是在面部、五官及服饰上。拓法是先将纸放在佛像上,按照佛像的凸凹面的大小,用干净的毛笔蘸清水画之,再取下,将其一一撕开,然后把纸按部位放在造像上面用笔蘸白芨水上纸。先上佛像的背光和其他平面部分,后上造像,用棉花一一按之,待纸干后再上墨。拓时要注意,不宜窄、又不宜宽,拓到两眼的外边即可。尤其是拓鼻子,可拓正中的部分,不宜拓得过多,否则横窄失神。佛的衣纹须用浓、淡墨兼拓,方能表现其神态。
旧的石拓造像拓片多数是墨拓,也有少数朱拓和彩拓者,如书中魏造像即为朱拓,大魏宁遵颜为父母武容造像等为多色拓。
无论是墨拓、朱拓、多色拓,均以高手精拓者为贵。所谓精拓,是指那些纸好墨佳、拓制精细、图像与文字毕现、完美显示器物形态,并且富有神气和韵味的石像拓本。
衡量石雕造像拓片珍贵与否,还有一条标准那就是名家题跋。拓片上的跋,行话叫“帮首”,往往内容不一。有的考证拓片的年代,有的评价拓片的价值,有的阐述题跋者本人断其为真品的依据,有的记录原古原器的流传及曾经何人收藏,有的从器物文字的内容出发用以印证历史人物和事件,有的指出史书记载与金石器物上的文字有何出入。所有这些,主要取决于题跋者对哪方面擅长或对哪一点感兴趣。不管是哪个方面的内容,只要拓片上有名家题跋,就能提高拓片身价。
如朱拓魏造像上面有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马子云先生的题记,马先生早在上世纪40年代即得马衡院长器重,招其入故宫博物院传拓古器,从事金石鉴定研究至终身。题跋记述了这一造像刻石的流传,具有特殊的价值。北魏刘根等四十一造像记有名家关百益题跋,此本为民国初年郑清湖家拓本,存末行“董珎”二字,保存完好,极为难得,估价1万元到1.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