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认为宇宙大致经过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就是天地未分前的物质性的混沌状态,这种混沌元素变化为两仪,就是天和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序卦)
社会的变化则“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且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
《序卦》中的这段话正是对社会历史最绝妙的描述,它展示了社会发展的基程。在八卦看来,社会存在无君臣的阶段,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原始社会。君臣一旦出现,阶极社会就产生了。八卦认为,礼义是指社会的等极制度和伦理规范,它的形成标志着社会的成熟和完善。
对于社会历史问题,八卦的基本观点是变通、进化、循环。
变是八卦的中心思想,宇宙万物,无时不变,无物不变。人类社会当然也离不开变,没有变化,就不可能出现人间之事。除此之外,它还强调“通”,认为通与变是一致的,“通变之谓事”,“变而通之以尽利”,只人变通,事业才能兴旺,国家才能久安,民众才能尽利。所以,八卦的总法则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社会没有变化就没能通畅,没有通畅就没有长久进步。八卦的这种变通观对中国文化有极大的影响作用。
整个社会历史在不停地运动变化,这种变化的趋势,八卦认为是向前发展的。社会的发展可以表现在各个方面,首先,在社会经济结构上,历史是前进的。《系辞下》说:“古代伏羲氏时,“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神农氏时,“斫木为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甚至已有“日中为市”,“交易而退”的现象;黄帝、尧、舜之时,“垂衣裳而天下治”,尽利而穷之,不仅有舟楫之利,牛马之利,杵臼之利,甚至有“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其次,社会政治生活,也在不断发展。早期没有社会政治制度和伦理规范,逐小进化而来,正如前面所引《序卦》的一段话,八卦展示了从人类出现到家庭关系,从家庭关系到国家关系、伦理关系等,无不说明社会政治的进步。再次,八卦还认为社会风俗和文化也是向前发展的。《系辞下》中曾专门说明了这样几件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古时候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古代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八卦用这种古代与后世的对比手法,说明了后世对古代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历史不能不说是一个发展。
八卦感受到了社会历史的进步性,但是,它似乎从更大的角度,从更长的时间,观察分析历史,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这种变化,发展总归不过是一种循环。“终则有始,天行也”, “反复其道”,从而把这种循环看作自然法则和社会规律。为了更明确地说明循环法则,八卦以四时往复比喻事物的变化,“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这样。“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太阳到天中心就要偏邪了,月亮满圆时就要残缺了,这种循环在自然界普遍存在,何况人事、鬼事呢,更不过如此。
循环法则在八卦中还表现出一个特定的周期问题。“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反复是指循环往复之意,七日是往复的周期。“震·六二”说,有失欠“七日得”,七日还会出现。“既济·六二”说:“妇丧其剪,勿逐,七日得。”又是一个七日得。在八卦看来,一切只要经过一度循环,就会恢复到以前的老样子,所以丧失的东西,只要经过“七日”,便会物归原主。“七”这个数,在八卦中有特殊意义,代表事物循环的周期。顺便说一句,在八卦产生之时,应该没有一星期七天的概念,因为这个概念是西方人创造的,据说是上帝创世时,创了六天,他累了,便规定休息一天,终为七天的星期循环。但是,这种西方文化在当时绝不可能传入中国,甚至在西方也没有正式诞生。所以,西方人向来认为“七是个神秘数字,而东方的八卦在几千年前也独立思考过“七”这个奇怪的数字。难道这只是巧合吗?其中的秘密又是什么呢?
八卦在某地方面具有历史进化论的观点,但更多的是历史循环论的基调,这就是它的社会历史观的根本所在。这种进化论与循环论的结合,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社会历史变化的一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