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

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是福建莆田专业铜雕佛像厂,以生产佛像为主(包括生漆脱胎佛像,木雕佛像,铜雕佛像,石雕佛像,泥塑佛像,彩绘佛像等)及寺院配套产品.

怎么理解佛教禅宗的世俗化

一、禅宗自诞生之日起就向着世俗化方向发展

中国的禅宗,在六祖慧能之前,是出世的宗教是神圣的宗教;从六祖慧能开始,禅宗开始发生基本性质的变化。在六祖之前,并没有禅宗这样的名称。从达摩到弘忍,历代禅师都修持《楞伽经》,靠着对《楞伽经》传授,使这一只佛教宗派流传下来。人们一般都认为,慧能之前与慧能之后的禅宗,有很多不同,比如慧能之前的禅宗是主张渐修的,而慧能之后的禅宗是主张顿悟的;慧能之前的禅宗主修《楞伽经》,慧能之后的禅宗主修《金刚经》;慧能之前的禅宗认为佛性人皆具有,但为客尘所障,所以要时时拂试,不断修习,成佛才有可能等等;慧能之后的禅宗则认为,心性本净,本来是佛,不必进过繁琐的念经、坐禅等修行形式即可成佛等等。六祖慧能把体现禅宗宗教性质的一系列仪式,诸如“造寺、供养、布施”等都加以废除,把“自性”提升为修行的根本,认为“自性”就是佛性,这实际上是把禅宗的神性转变为世俗性。此后,禅宗开始具有越来越显著的个人宗教的性质。


二、禅宗世俗化发展的第二阶段

中晚唐之后,修禅宗者不读经典,不讲修正,不由师训,专事怪诞的行为艺术,出现了狂禅、哑禅、魔禅、邪禅等名目,这是禅宗世俗化的第一个阶段和表现。进入宋代,高度的物质繁荣与高度制度宽松,成就了一个空前绝后的经济盛世和文化盛世;宋代期间,禅宗修行者从山林走出,来到了人间,与士大夫交接,广泛融合与士林社会,享受宋代的繁华与安逸。宋代的官员热衷于打禅、读佛经。宋代士大夫佛学提倡的正是一种理性的、宽容的快乐哲学,既不主张禁欲,也不主张纵欲,其本质是对现世人生可贵性和人生责任感的肯定。学佛,并没有让士大夫们成为心如槁木的苦行者,相反,他们是有情有义、有喜有怒、有血有肉的现实的人、真正的人。而和尚则热衷于作诗填词,热衷于开导上层人士,政府官员与僧人打成一片,此时的禅宗开始变得趣味高雅,诗兴盎然。


三、元朝之后逐渐沦落,进一步世俗

元朝是中国佛教的另一个转折点。元朝统治者以番僧为帝师,让他们制定国策,管理宗教,在全国各地赐给他们大量田产,这些番僧在中国各地过着无法无天的生活,引发汉人对他们极度不齿。从此之后,佛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落千丈,以往圣洁的宗教光环都变成了贪婪纵欲无耻的恶名声。基于番僧所造就的这种影响,元朝之后,一方面是明王朝的统治者制定了严厉的宗教政策,对佛教僧团严加管理,另一方面是普通百姓也在心目中对他们充满恶感,不再有以往对佛教高僧大德的尊崇感。此时的佛教僧团既不再有神圣性,也不再有士大夫性,而是沦落为近似于混饭的一个群体。佛教只能退居社会的边缘,扮演一种做神弄鬼辅助性的角色,对社会群体再不会有什么显著的影响了。

cache
Processed in 0.005358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