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冠弥勒
造像风格的演变
在龙门石窟,北魏早期的造像,带有明显的犍陀罗艺术的风格。宣武帝以后,其造像风格,题材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段,由于受南方佛教艺术和北魏激烈变化的社会生活的影响,逐渐转向中国化。例如,这时石窟中的北魏维摩像,类似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知识分子清谈家的形象;在古柏洞、火烧洞、莲花洞、石窟寺等处的造像,其服饰都突破了云岗二期的右袒式或通扇式的佛装框框,全部改为宽大博带的冕服(南朝高级官员的礼服),造像也带有一种面目清秀、颈项修长体态瘦削、风姿轻盈的中国特征。这种“秀骨清像”的风格,对北齐和隋代的佛像造型有着决定性的影晌。
佛寺建筑的演变
不仅造像如此,佛寺建筑也逐渐打破了汉晋以来的天竺模式。官修的佛寺,虽然多殿、堂式,也有佛塔,但已不再是专供佛祖“舍利”之处,因而逐渐退居次要地位。特别是这时私人施宅为寺,成为时的风尚。这样改建的佛寺,大多数没有佛塔,大殿均以正厅来代替,禅房、讲经堂和僧舍等,则是其他房间改装而成。于是,这些僧寺完全变成了中国世俗传统的院落式:里面院落重重,常常数院以至十多个院,层层深入,回廊周匝,壁画鲜艳,琳琅满目。这是佛寺建筑在中国北方的大转变,它对以后的佛寺建筑,有着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