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嘉州凌云寺大佛像记》所记载,乐山大佛是唐代海通和尚建造的。据说当年乐山前面的水道是一条重要的航道,来往的船只很多。但是因为这条航道穿越山岭地带,使得沿江形成了很多激流险滩,经常有翻船事件,酿成很多家破人亡的悲剧。因此当地的百姓都迫切希望水患能够得到治理。海通和尚顺应民意,下定决心依山面水凿一座佛像,既可以因此来弘扬佛法,又可以通过佛祖的力量和仁慈来镇住妖魔,还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佛依山建,山因佛名,乐山大佛因此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这就是佛山的由来。为什么专家对乐山大佛的高度说法不一,它到底有多高?
乐山大佛佛头至山顶,脚踏江面,气魄宏伟。从唐开元元年至贞元十九年,一共花费了九十年的时间修建而成。按照史料的记载,乐山大佛的肩宽28米,眼睛长3.3米,一个巨型的鼻子也竟然有5.53米,一根手中指更是长达8.3米。据说,在他7米长的耳朵里,可以站立两个人。而在他14.7米高,10米宽的头上可以稳稳当当地放一张圆桌则是可以轻松得如履平地。虽然大佛身体的各个部位尺寸比较准确地计算出来了,但是关于他的高度至今还没有定论。他的高度就像一个一直没有找到标准答案的谜,期待着专家学者们的定论。
在一些历史资料中我们可以查阅得到关于乐山大佛的高度记载,既有类似于“千尺”“百丈”这样的充满人文主义和夸张色彩的记载,也有看似比较准确的文字记录,如在《乐山县志》中将乐山大佛的高度定义为“三百六十尺”也就是现在的110米左右。而现在,他的数据又有了变化。1962年,当地文化部门在对乐山大佛进行维修的时候,测量出来的结果是71米。而在十年之后,西南水利电力勘察院设计队的测量结果是62.1米。而后,水电部利用近景测量的方法再次测量是确认为71米。这个数据在之后出版的有个书籍都被利用了。但是,在《中国地名词典》中却把乐山大佛的高度定义为58.7米,这与被普遍媒介广泛认可的71米相差甚远,却也得到了很大的支持。
那么,为什么在我们拥有如此多的测量技术和设备的今天,测量一个不会生长和收缩的佛像会有如此多的结果?同时这些结果还被广泛认同呢?
据文物界的专家将,主要的分歧在于如何定义乐山大佛的“通高”。文物界在测量实物时,讲究将实物看做一个整体来考虑,整体的最高的与最低点之差被称为“通高”。在一般测量佛像时,通常将佛像本身和与之相连都莲花座视为一个整体,测量自然是从莲花底座一直量到佛像头顶。但是具体到乐山大佛来说,有人认为乐山大佛下有两层莲花座。一层是莲花足踏,在底下一层还有一个更为巨大的莲花座。但是部分学者不承认底下这个莲花座的存在,因此就有两个数据。
一个大佛有两个,甚至更多的高度测量结果,显然是历史,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文物界留给我们的一个测量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