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乘寺为台湾的寺庙, 从民国六十八年开山迄今,陆续建立了慈光山人乘寺各分院及精舍,以广为推行净化世道人心之圣业。慈光山人乘寺建寺的目的,除了应机施教以契应不同根器的众生外,更希望人人在皈依学佛后,能认识佛菩萨的大悲愿力,人人发愿学菩萨,做菩萨,时时与佛同在,为人间净土的实现而努力。 人乘寺慈光山分院目前有:文殊院、地藏院、弥陀院、药师院等,而为方便各地皈依居士就近学佛,亲近善知识,人乘寺所属分支道场、菩萨会等亦遍布各城市乡镇同步推行弘扬佛法的工作。导师圣开上人为禀承释尊教示,使佛法普及社会各阶层,人人能将佛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乃开创了慈光山僧团,倡行人乘佛教。
人乘寺慈光山分院内建筑
全台湾看起来,要以人乘寺的大殿为最大,寺内主佛为观音菩萨,寺庙的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大雄宝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大雄即为佛祖释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后,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庙内大都另辟塔院。中国佛寺不论规模地点,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沿着这条中轴线,前后建筑起承转合,宛若一曲前呼后应、气韵生动的乐章。寺庙的建筑之美就响应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有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因此中国佛寺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此外,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在中国也较普遍。这两种艺术格局使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寺庙建筑全各地比比皆是,不论是建筑规模,还是建筑艺术都是被中外旅游者所称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