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一种石刻佛教造像形式。全形似碑,多运用浮雕、线刻,在碑身的正面,或两面、四面开龛造像。在造像碑的下部常铭刻造像的缘由和造像者的姓名、籍贯、官职等,有的还有线刻的供养人像,用以还愿或施功德。在我国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省均有发现。
造像碑盛行于北朝,造像题材和造型风格接近于同时期的石窟寺艺术。造像碑的式样非常多,大致可以分为扁体碑形和四面体柱状两类:扁体碑形造像碑,主要像龛雕于碑体正面;四面体柱状造像碑,四面宽度大致相同,均有雕刻。
北魏时期的造像碑风格各地有不同的风格。一般造像碑多为浮雕,较为常见的弥勒佛造像碑,多为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胁侍的形式。佛像面容瘦削,水波纹发髻。多着广博通肩式大衣,年代较早的衣纹多稀疏、硬朗,较晚的衣纹密而柔和。
北魏时期的造像碑,出现了千佛碑,如北魏正光二年(521)的造佛像石碑,正面上方雕刻有七层小坐佛,碑四面有佛龛。整体造型简洁、大方。
什么是造像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