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一苇渡江
路行跨水复逢春,独自凄凄暗渡江。
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
这首诗据传描写的菩提达摩当年一苇渡江的故事。
菩提达摩,南天竺人(古印度),婆罗门种姓,相传是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传说,达摩祖师是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自幼拜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之后的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罗为师。
有一天,达摩向他的师傅求教说:“我得到佛法以后,应到何地传化?”般若多罗说:“你应该去震旦(今中国)”。达摩遵照师父的嘱咐,准备好行李,飘洋过海,用了三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来到了中国。
达摩到中国以后,梁武帝萧衍得知此事后,立即派使臣把达摩接到建康(南京),为其接风洗尘,宾客相待。梁武帝是一个佛教信徒,主张自我解脱。达摩是禅宗大乘派,主张面壁静坐,普渡众生。由于他们的主张不同,每谈论起佛事,二人总是不投机。达摩由此感到建康不是久留之地,于是便告辞萧衍,打算渡长江北上。
现今幕府山上仍保存的达摩洞
得知达摩离去的消息后,梁武帝深感懊悔,马上派人骑骡追赶。追到幕府山中段时,两边山峰突然闭合,一行人被夹在两峰之间。达摩正走到江边,看见有人赶来,就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江中,化作一叶扁舟,飘然过江。至今,人们仍把幕府山的这座山峰叫做夹骡峰,把山北麓达摩休息过的山洞称为达摩洞。
今日南京六合区长芦禅寺内的一苇堂,就是为纪念达摩渡江后参拜长芦寺而建的。因为达摩“一苇渡江”后,首先就是在此停留。后又至定山如禅院驻锡,面壁修行。定山寺至今仍留下许多有关达摩的遗迹。在定山狮子峰下,有一较为突出的崖石,后人称为“达摩岩。”在达摩岩下的“面壁处”留下达摩的“宴坐石”,石上达摩的掌痕清晰可见。而定山寺中的达摩画像碑也是国内最早的达摩造像碑,比嵩山少林寺的祖师碑还要早120多年。定山寺也成为禅宗重要丛林,被誉为“达摩第一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