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那么佛教到底是如何兴起的呢?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的古代印度。相传,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乔达摩,是释迦族净饭王的王子,出生于今天尼泊尔南部的迦毗罗卫。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关于他的生卒年月,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公元前565至公元前485年。按照佛教传说,他于二十九岁出家修道,在深山苦修六年而“悟道成佛”。以后,他一直在印度恒河流域一带地区进行传教活动。当时,婆罗门教在印度占领统治地位。
佛教反对婆罗门教僧侣的特权地位,宣传“众生平等”,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靠自己的修行得道,这种主张,对于不满意婆罗门教统治的人,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它在印度广泛传播开来。同时,由于佛教不反对奴隶制度,不主张用斗争的手段改变现实生活,因此,它也得到了印度统治阶级的支持。公元前三世纪时,阿育王大力提倡佛教,并把它定为国教。
据记载,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永平求法样”。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由此,佛法传入了中国。
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修建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经长期传播发展,已经成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