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

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是福建莆田专业铜雕佛像厂,以生产佛像为主(包括生漆脱胎佛像,木雕佛像,铜雕佛像,石雕佛像,泥塑佛像,彩绘佛像等)及寺院配套产品.

西安青龙寺建立的时间和它的价值

青龙寺,位于陕西西安市南八里许的乐游原上,是中国唐代密宗的根本道场,日本真言宗的发源地。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名灵感寺。隋文帝于开皇元年(581)迁都大兴城(今西安市),多掘城中陵冢,后为追荐亡灵“冥神”而建此寺。唐武德四年(621)寺毁。据传,龙朔二年(662)城阳公主患病,苏州和尚法朗诵《观音经》祈佛保佑得以痊愈,公主奏请复立为观音寺。唐景云二年(711)改名为青龙寺。唐会昌五年(845)唐武宗灭佛,寺被废。次年重兴,改名为护国寺。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又恢复青龙寺原名。北宋元佑元年(1086)以后寺院被毁,地面建筑茫然无存,殿宇遗址被埋没地下。


青龙寺在历史上是一座著名的寺院,它的最盛期是在唐中后期,作为唐代密宗的根本道场而闻名中外,在中外佛教交流史尤其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开元四年(716),印度密宗高僧善无畏携带梵本经西域来到长安,先后于长安、洛阳两处泽出密教经典《大日经》等。他传授以胎藏界(理)为主的密法,此为中国密教正式传授之始。唐开元八年(720)南印度密教高僧金刚智经南海抵达中国,先后译出密教经轨四部。其弟子不空又奉师命赴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学习密法,回中国后译出《金刚顶经》等密宗的主要经典,以传授金刚界密法(智)为主。不空的弟子之一惠果先向不空求授密教真言,后又于善无畏弟子玄超阇黎处受胎藏等法,穷尽三密四曼秘奥,把善无畏所传的胎藏界密法和不空所传金刚界密法融为一体,建立金胎不二思想,把密教推向了新的阶段,因此他建立的灌顶道场的青龙寺成为当时的密教中心,中外密教学徒云集于此。通过这里,向外传播中国佛教文化,也向内吸收各国的佛教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佛教文化,中外的生产技术、语言文学、工艺美术等也得以交流,同时增强了中外人民的友好关系,对各国历史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惠果时,来青龙寺学密法的外国僧人有诃陵国(今印度尼西亚的爪洼)的辨弘,新罗国(今朝鲜南部)的惠日、悟真,日本国的空海。在九世纪,中日文化交流密切,日本曾多次派遣僧空海、圆行、圆仁、圆珍、圆载、遍明、空睿等先后来华学法,被称为“入唐八家”中,有六家曾在青龙寺受法。这些外国僧人后来学成归国,对本国文化发展和两国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空海对日本佛教的发展和中日文化交流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空海(774~835)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入唐求法,从青龙寺惠果受金刚密法,唐宪宗元的元年(806)回国。回国时带回200多部经论、10多幅曼荼罗和祖师影画、13种密宗道具及许多嘱咐物,还带回大量天文、医学、书法、诗文等。空海回国后,以平安(今京都)东寺为中心弘传密教,并建高野山金刚峰寺为传教“根本道场”,创立真宗,以传金刚界密法为主,亦称“东密”。后来真言宗发展为日本佛教一大宗派。空海还根据汉字偏旁创造了日文“平假名”字母。在我国民间中有这样一个传说,说是日本原来没有文字,唐朝时一位和尚中国云游,回去时把我国汉字抄在纸上吞入肚内,回国后剖腹取字,不料字很破碎,许多字已分成几半,凑不成原样,所以日本文字大都是半个中国字。这个故事所说的是和尚即是空海。空海还主持水利建设、兴办学校,他的事业对日本文化产生很大影响。其他日本僧人回国时也带去大量经籍文书和实物,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影响,如日本奈良时期的印刷术就受唐代印刷术的影响,日本真言宗寺院道场是根据青龙寺设计的,至今仍保持唐代建筑风格。唐代很多经籍文书在中国失传了,而在日本却得到保存,现在又回赠和流传于中国,说明唐代佛教文化交流一直影响到今天。通过青龙寺,中外僧人互相交流,很多日本僧人回国时依依惜别,作诗相赠。空海赋诗赠义操曰:“同法同门喜遇深,游空白雾忽归岭。一生一别难再见,非梦思上数数寻”。


1973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对青龙寺遗址进行发掘。根据发掘报告,遗址有两处,一为塔址,一为殿堂遗址;塔基第宽各约15米。殿址位于塔址东侧50余米处。殿址台基面呈长方形。寺院中轴两进院落,殿台基面积约600平方米,五开间,进深四间,两端出廊,殿前有个阔月台。台基东西两侧发现有呈坡状慢道。台基北面中部有踏道遗迹,台基南面中间有露道。青龙寺原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250米,为唐长安新冒坊的四分之一。


1982年,西安市同日本国香川、德岛、高知、爱媛四县协议在青龙寺遗址共同修建的空海纪念碑落成。随后又修建惠果、空海纪念堂。该堂是日本真言宗各派总大本山会、日中友好真言宗协会与西安市共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纪念堂选址在考古发掘的四号殿堂遗址以北六米的地段。平面布局采用早期旧殿遗存,为面宽五间,进深五间的大方殿。复原后的方殿体积高大,气魄雄伟,具有唐代建筑风格,是西安市第一座复原建筑,在发展中日友好史上又谱新篇章。

cache
Processed in 0.007353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