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

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是福建莆田专业铜雕佛像厂,以生产佛像为主(包括生漆脱胎佛像,木雕佛像,铜雕佛像,石雕佛像,泥塑佛像,彩绘佛像等)及寺院配套产品.

因明

“因明”,是梵文Hetuvidya的意译。古印度“五明”(内明、医明、声明、因明、工巧明)之一,相当于现所说的逻辑学。所谓“因”是指推理的根据、理由;所谓“明”是指由推理而来的知识、智慧。“因明”是通过宗、因、喻三支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论证的学问。在三支做法中,“因”是主要部分,所以这门学问在古印度称为“因明”。因明的内容相当于逻辑学,但并不完全等于逻辑学,这主要包括了逻辑学和认识论(古印度称为“量论”)两个部分。在逻辑学部分中,主要研究逻辑推量的一般规则和经常出现的逻辑错误。逻辑规则所涉及的是逻辑推量的一般规则和经常出现的逻辑错误。逻辑规则所涉及的是逻辑推量中不可缺少的宗、因、喻三支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联系,主要有“因三相”、“九句因”、“合”与“离”等。关于逻辑错误的研究一般称为“过失论”,宗的过失称为“似宗”,因的过失称为“似因”,喻的过失称为“似喻”,这些过失包括“宗九过”、“因十四过”、“喻十过”等。在认识论部分中,则以研究现量与比量,也就是直觉认识和推理认识为主。


  古印度的因明学说起源于辩论术。印度是一个文明古国,很早就出现了各种宗教哲学派别。各派别之间为了指明对方学说的错误,证明本派学说的正确,形成了互相辩论的风气。在长期的辩论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推理形式。其中以正理派对因明的贡献最大,它对因明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著成了《正理经》一书,构成了有系统的因明理论,是古印度逻辑思想的最早总结。它们的因明以“五支作法”为中心,初步归纳出了正确推理的基本规则以及错误推理的原因、类型。“五支作法”即是宗、因、喻、合、结。“宗”是论题,“因”是推论的理由,“喻”是例证,“合”是应用,“结”是结论。“支”即是部分的意思,认为一个完整的因明推理论式应该包括宗因喻合结五个部分。其推理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类比推理的性质,与后来陈那、法称所发展的因明学还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中国古代称之为“古因明”。


  佛教产生以后,也是处于对内对外辩论的需要,逐步将因明的方法引入佛教论理中来。如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对因明就持肯定态度。但最初的佛的佛教并没有有意识地研究利用因明,直到2世纪时大乘佛教产生之后,佛教内部了对因明的使用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创始人龙树对正理派逻辑学说完全持否定态度,他著了《回诤论》,总破正理派的“量”与“所量”;又著了《广破论》,破诉正理派的十六句义;并著《中论》,以“双遣”的方法论证佛教佛教非有非空的中观教义,反对因明的使用。但中观学派到了清辩的时候,形成了自己的一系,在其著作中广泛使用了因明的推理原则。4世纪,印度佛教形成了瑜伽行派,以无著、世亲等人为代表,逐渐吸收并发展了古因明的理论,使之成为驳斥其他宗派、宣传自家教义的重要工具。如世亲相传曾著有《论轨》、《论式》、《论心》三部因明著作,惜已不存;无著在《顺中论》中也采用了因明的推理方法。然而,这一时期的因明,本质上与正理派的因明方法没有多大差别,在推理形式上仍采用正理派的“五支作法”所以中国古代也称之为“古因明”。


  到了5-6世纪,著名唯识学者陈那通过对古因明的研究,在以往的基础上对因明的构成及推理形式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他著作了《观三世论》、《观总相论》、《因门论》、《似因门论》、《理门论》、《取理施设论》、《集量论》、《因轮论》等八种因明著作,将“古因明”的“九句因”改为“因三相”即“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遍是宗法性”是强调“因”中所举的性质必须是“宗”中诸法所普遍具有的,所涉及的是概念的周延性问题。“同品定有性”是说“因”中所举的性质必须是同类事物中共同具有的。“异品定无”是说“因”中所举的性质必须是异类事物所没有的。这样的作法,就保证了“因”的正确性。陈那进而将“古因明”宗因喻合结的“五支作法”改为宗因喻的“三支作法”,认为“五支作法”中的合、结二支实际即是前面三支的重复,只要具备宗因喻三支,就能保证推理的正确,并能保证推理的逻辑必然性。这种改变将因明的推理形式从类比推理发展成为演绎推理。这是陈那对因明学的重大贡献,经过他改进之后的因明,被称为“新因明”。陈那也因此称为中世纪逻辑学之父。

上一篇文章 : 佛典的第一次结集 下一篇文章 : 合十与五体投地
cache
Processed in 0.004744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