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

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是福建莆田专业铜雕佛像厂,以生产佛像为主(包括生漆脱胎佛像,木雕佛像,铜雕佛像,石雕佛像,泥塑佛像,彩绘佛像等)及寺院配套产品.

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是用来表述禅宗的中心思想的一句话。《坛经》中的原文为“识心见性”,如说:“识心见性,自成佛道。”“识心见性”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坛经》作为五祖弘忍所说的:“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也就是六祖慧能所说的:“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它如《坛经》中的“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识本心,即是解脱”、“自见本心,自成佛道”、“识自本心,达诸佛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等,也都是“识心见性”一句的具体说法。在这里“识”,是指智慧观照,与一般所说的观察、认识、观照、悟解的含义不完全相同。心,《坛经》中亦多作自心、本心、人心,在此可作“人心”解。见,即发见、明见、明了、了见、了达、了悟。性,也叫本性、自性,即本质、本性、共性,在此指佛性、佛理、佛。简单说起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只要不得智慧观照众生自心,就可发现自心本具佛性。


  这句话的产生,是与神秀和慧能的那二则有名的菩提揭有关。按《坛经》的说法,五祖就所悟法让慧能和神秀各作一首偈,先是神秀作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五祖看了之后便说:“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一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实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后来慧能作了一首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认为并不彻底,更入室内启发,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这才认为慧能悟到本性,便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这二处弘忍教导弟子的话,就是“识心见性”一句原本的具体化,其他地方的思想也大都是引申和发挥这两段话。


  这两处的说法基本一致,其要点主要有二:一是自心具万法。一切诸法,皆从心生,皆从自心生,一心而“万法尽通,万法具备”。“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见真如本性”?同样,佛、菩提亦在心中,成佛、求菩提,亦须在众生自心中求,不向外求。二是自心具佛性,自性即是佛性。《坛经》说:“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这这也就是性在心中,佛性即在自心中,自性即是佛性。心与性,如说:“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坏。佛是自性作,莫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这是说众生自心本来具备佛性,自性即是佛性,但众生不悟此理,不得成佛,故有愚智、迷悟之差。又进一步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故“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禅宗的识心见性思想,主要基于大乘佛教心性本净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这两种思想之上。心性本净说认为,人的心性本来清净空寂,不得不灭,只是被烦恼去雾所覆,不被认识。故只要拔开覆盖的烦恼云雾,清净的本性自然显露。《坛经》亦说:“人性本净,由亡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又说:“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故“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涅盘经》及如来藏系统经论的主要思想,认为佛性平等,人人具备,一切有情亦平等具备,故人人皆可修行成佛。《坛经》亦说:“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是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众生自性本来清净,众生自性本具佛心,但烦恼所覆,妄念所缚,外境所著。故见性成佛,就要消灭妄念烦恼,须直指人心,正见正念。《坛经》说:“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正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各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禅宗的禅法也因此提倡无念、不动,说“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恶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若见诸境内不乱者,是真定也”。这是禅宗禅法的根本特点。

cache
Processed in 0.004421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