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

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是福建莆田专业铜雕佛像厂,以生产佛像为主(包括生漆脱胎佛像,木雕佛像,铜雕佛像,石雕佛像,泥塑佛像,彩绘佛像等)及寺院配套产品.

唐僧取经

“唐僧取经”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的。《西游记》中所描写的唐僧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吗?他的真实事亦如何?其实,《西游记》中的唐僧在历史上真实存在,他的法名叫“玄奘”,又称“唐三藏”,俗称“唐僧”,是中国唐代的著名僧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法相宗的创始人。《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就是根据他去印度取经求法的历史事亦进行文学创作的。当然,《西游记》是一部小说,书中所渲染的许多故事情节,都是作者的文夸张和虚构。根据历史记载,玄奘的真实事迹是这样的:


玄奘,俗姓陈,名本伟,河南洛州缑氏县东南凤凰谷陈村(今河南省堰师县陈河村)人。兄弟四人,玄奘最幼。还在孩童时,他就常跟着二哥在净土寺出家,法名玄奘。玄奘出家后,听法诵经,好学不倦,先是随景法师学《涅盘经》,又向严法师学《摄大乘论》。不多久,就能升座复述,分析入微,受到人们的钦佩和好评。隋炀帝大业末年,天下大乱,玄奘离开净土寺,随二哥前往长安游学,后得知长安名僧因避乱多居于蜀地,便辗转来到成都。在成都期间,玄奘拜师求教,勤苦修学,听当时僧宣讲《摄大乘论》、《阿毗昙论》等,学问大长。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一次,他和长捷住空慧寺,忽然很有感触地说:“学贵经远,义重疏通,钻仰一方,未成控颐。”看来,玄奘是准备出蜀游学,遍访名师了。


武德七年(624),他沿江东下,出蜀参学。在荆州天皇寺应邀开讲《摄大乘论》、《阿毗昙论》各三遍。尔后又游扬州,据说时淮海一带名僧闻风来聚。接着,又北游相州、赵州学习《杂阿毗昙心论》、《摄大乘论》和《成实论》等。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到达长安,游学京师诸家。此时的玄奘,已遍学南北,广承诸师,备受京师佛教界的称赞,得到了“释门千里之驹”的美誉,史书称其“擅声日下,誉满京邑”。


但多年来的游学听闻,使他深感佛教界的异说纷纭,难有定说。特别是他所注重的法相之说,摄论学派和地论学派各有所本,讲说互异。此时恰逢印度那烂陀寺高僧波婆密多罗来唐译经讲法,玄奘从他那里了解到,印度有关于法相不的重要著作《瑜伽师地论》,以及法相学大家戒贤法师,于是决习西行求法。贞观二年(628),玄奘向朝廷提出了去印度求法的正式陈请,但没有得到批准。第二年,长安带发生灾荒,朝廷允许僧俗外出谋生,玄奘乘此机会离开长安,踏上了西行求法之路。


玄奘离开长安以后,为了躲避官府的检查和追捕,昼伏夜行,经兰州、凉州、瓜州,出玉门关,横越“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莫贺延碛大沙漠,历经艰险,九死一生,到达高昌都城伊吾(今新疆哈密)。当时的高昌国是个虔诚的佛教徒,玄奘在此受到优厚的礼遇并得到终身供养的请求。但玄奘志在求法,再三辞谢。于是在高昌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玄奘经屈支(今新疆库车)、跋路迦(今新疆阿克苏)等国,顺利地到达素叶城。在这里,又得到了突厥叶护可汗的诸多关照,玄奘在经过几十个小国和数年的跋涉之后,终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佛国佛胜地印度。


到达印度以后,玄奘一边游历,一边参学,当他来到印度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时,已经是贞观七年(633)了。在那烂陀寺,他从该寺戒贤三藏学习《瑜伽师地论》等各类论典,历时五年。后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广泛参学,凡经四年。回那烂陀寺后,应戒贤之嘱,主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时该寺师子光根据《三论》批判《瑜伽师地集论》,玄奘乃撰《会宗论》三千颂,融会大乘佛教空有二宗,批驳师子光的见解,受到戒贤的赞赏。曾和顺世论者辩论获胜,还奉戒贤之命,独自同小乘论师辩论,亦获大胜。戒日王还在曲女城为玄奘设无遮大会,以玄奘所著《会宗论》、《制恶见论》的论点标宗,任人难破。经18天大会终了,无人能予以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受到大、小乘佛教徒的一致推崇,被大乘佛教徒尊为“大乘大”,被小乘尊为“解脱天”。贞观十九年,玄奘谢绝了五印朝野多方恳留,携带大批经、像,载誉回国。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17年,旅程五万里,“所闻所履,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书共520夹,657部。玄奘回国后,主要从事佛经翻译事业,从贞观十九年开始,至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共译出佛教经论75部,1335卷。其中主要有《大般若经》、《大菩萨藏经》、《解深密经》、《称赞净土经》、《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论》、《成唯识论》、《俱舍论》等。他还把《老子》、《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传入印度。为中印文化交流和保存珍贵的佛教文献,做出了重大贡献。把入印路途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12卷。书中记载了他所经历的西域、中亚、印度诸国的自然地理、风土人情,为人们研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地理状况,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玄奘的翻译,从数量来说,占唐代译经总卷数的一半以上,是中国佛教史上其他三大译经师鸠摩托车罗什、真谛、不空译经总数的一倍多。在质量上,与以往主译者多半不通汉文、译者多半不懂梵文的情况不同,玄奘精通梵、汉文字,且对佛理有很深的造诣,又亲自主译,因此他所译的经典,精确得当,且能矫正旧译的讹谬,在佛经翻译史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后人通常称他主译的经论为“新译”,而称鸠摩罗什以前所译的为“古译”,称鸠摩罗什以后所译的为“旧译”。另外,玄奘通过翻译法相唯识经论,开创了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法相宗。在他的门下,培养出了一大批佛学高僧,著名的有窥基、圆测、普光、法宝、神泰、嘉尚、元晓等。

cache
Processed in 0.005037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