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产生于印度,而盛行于中国。那么,佛教是什么时候开始传入中国的?最早到中国传教的印度僧人是谁是呢?
佛教几时传入中国?
综观历代佛教史书,都有东汉明帝感梦遣使求法说,人们往往以作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开始。关于此事的记载很多,说法不一。其中最早的记载当是著于东汉的《四十二章经序》:“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殿前。意中欣然,甚悦之。明日问群臣,此为何神也?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轻举能飞,殆将其神也。’于是上悟,即遣使者张骞、羽林中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2人,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42章,在十四石函中,登起立塔寺。于是道法流布,处处修立佛寺,远人伏化,愿为臣妾者不可胜数。”以后的《牟子理惑论》、《魏书·释老志》、南齐王琰的《冥祥记》等都有类似的说法,并在情节上有所发展。如《冥祥记》说:“汉明帝梦见神人,行垂二丈,身黄金色,项佩日光,以问群臣。或对曰:‘西方有神,其号曰佛,形如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发使天竺,写致经像,表之中夏。……初使者蔡音将西域沙门迦叶摩腾等,赉优填王画释迦倚像。帝重之,如梦所见也。”
汉明帝的异母弟楚王刘英奉佛,得到明帝的首肯,并专门下了诏书,这是有正名记载的,发生在永平八年(67)。由此可知,明帝对佛教有一定的了解,还抱有好感,他派人去西域求法是很可能的。东汉以来,汉地与西域的交通一直没有中断,具备西行求法的条件,因而有关汉明帝求法说的基本情节应是可信的。当然,其中有许多情节是后人的虚构。
史书记载
有关迦叶摩腾的最早记载是上面提到的《冥祥记》。另据梁慧皎《高僧传》记载,最早到中国传教的印度和尚应为摄摩腾。摄摩腾又作“迦叶摩腾”、“竺摩腾”,简称“摩腾”。本为中天竺人,生于婆罗门家庭,博通大小乘经典,常年在外游方讲学。他曾到附属于天竺的小国讲《金光明经》。其时此国正遇敌国入侵,摄摩腾临危不惧,说:“经云:‘能说此经,为地神所护,使所居安乐。’今锋镝方始,曾是为益乎。”于是冒险前去劝和,使两国化干戈为玉帛,永修和好。摄摩腾由此声名大振。汉明帝永平十年,应明帝之请,来到洛阳。“明帝甚加赏接,于城西门外立精舍以处之。”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佛教僧人,也是第一个来自印度的和尚。《高僧传》称他是“汉地有沙门之始”。另有记载,汉明帝永平年间派人去天竺求法,遇见摩腾和竺法兰。永平十年与竺法兰偕白马驮经和佛像来到洛阳,住于明帝为其所建之白马寺。两人共同译出《四十二章经》,现存译本即此时译出,为我国译经之滥觞,亦为东土有佛法之始。永平十四年五岳山之道士褚善信等690人上表,请帝火验佛道二教之优劣。同月15日,帝集众于坛上,验烧二教经典,道教之书尽成灰烬,而佛经毫地损坏,摩腾与法兰乃出而宣传佛德,凡见识闻者,皆相率皈依佛门。永平十六年,示寂于洛阳,年寿不祥。一说此人最早见于北齐之《冥祥记》,而未见载于早期文献道安《经录》和《四十二章经序》、《理惑论》等,故不可信。
有文献记载的汉族最早的僧人是严佛调。严佛调,临淮(今安微泗县东南)人。又称“浮调”、“佛调”。生生聪颖,玄思好学,博通能文,适遇安世高来华,敷扬佛法,传译佛典,师与安玄皆入其门,共译经典,前后成经多部,流传于世。他与安玄世译《法镜经》一卷,安玄口译,佛调笔受。译文义理清楚,文字简洁流畅,后来道安曾称赞严佛调译经“省而不烦,全本巧妙。”当时的人都说严佛调与安世高、安玄三人的译经无人能够超过,“号为难继”。后佛调渐通梵语,能自翻经,并深解禅法,乃自撰《沙弥十慧章句》一卷,以阐禅旨,是为汉土最早的佛教主疏。所参与翻译的经典还有《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一卷、《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等五部分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