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产生于古印度,故佛教典籍最初也形成于古印度,但随着佛教的传达室播和发展,佛经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各国得以形成各种不同文字的传本,也出现子各种不同的称呼。在印度,随着时代的不同,它有“九分教”、“十二品经”、“三藏”、“藏经”等名称;在南传佛教诸国,则一般称之为“三藏”;在藏传佛教地区,分为《甘珠尔》、《丹珠尔》两大部分;在汉传佛教地区,则先后被称为“众经”、“一切经”、“经藏”、“藏经”等,后被统称为“大藏经”。
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释迦族的王子,觉悟后一般被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觉悟者”。他生活于公元前6~5世纪,一般认为于29岁出家,苦修六年,35岁时在菩伽耶附近的一颗菩提树下觉悟成道。随后到鹿野苑,身桥陈如等王人宣说他所觉悟的佛法,如四谛、八正道等,建立起佛教教团。从那时起,直到80岁时,45年之间,其足迹遍及恒河中下游许多地区,宣讲佛法,传播佛教。所说内容既有对佛教教义的理论说明,也有对僧侣生活的戒律规定。释迦牟尼虽然传教45年,但一般都是“对机说法”,即针对具体的人和事进行说教,或是应弟子们的请求,就某一具体总是发表自己的观点,“述而不作”,故生前没有留下成文的著作。现存的佛教经典,均非出自释迦牟尼本人之手。
释迦牟尼去世后,佛教内部有人认为,佛陀生前对戒律的规定过于严格,他去世后应该放宽一些。有鉴于此,释迦牟尼的著名弟子迦叶等人,便在佛陀去世后的第一个安居期内,召集硕学有德的佛的弟子500人,到王舍城灵鹫山举行“结集”,以汇编释迦牟尼的遗教,严格戒律生活。所谓结集,就是弟子们在一起会诵经典的意思。为了保证“结集”的质量,他们制定了具体的“结集”,方法,一般由是一人将他所听到的释迦牟尼的言论背诵出来,背诵时必须先说明这一言论是释迦牟尼在何时何地,在何种情况下,针对哪些人而说的。背诵以后,由参加结集的其他弟子共同审定真伪,以判明此人所讲是否真是释迦牟尼本人的真正教导。得到大家共同认可的,便可作为释迦牟尼的遗教的遗教正式确定下来。由迦叶主持的这次结,佛教史上称为“第一次结集”。现存的佛经一般都以“如是我闻”开始,然后说明释迦牟尼说法的时间、地点、对象、原因等等,就是种会诵开式的集中反映。
同佛教史上的其他问题一样,不同的经典,对于第一次结集究竟由谁主持、有哪些人参加、由谁背诵经典、结集了哪些内容等问题,说法各不相同。据《五分律》等记载,第一次结集时,佛的持者,号称“多闻第一”的大弟子阿难,背诵出了释迦牟尼对佛教教义的许多论述,这些论述被肯定下来的一,被称为“经”。号称“持律第一”的另一弟子优婆离,则背诵了释迦牟尼关于戒律的一系列教导,这些教导被肯定下来后,被称为“律”。而《四分律》等经典主张,第一次结集时除了诵出经与律外,阿难还诵出了不少佛的弟子们发挥解释经中奥义的论述,称为“论”。由此,后来的佛教一般均将经、律、论三者看成是佛教典籍的主要组成部分,合称“三藏”,可以说是全部佛教典籍的代名词。另旬,《付法藏因缘传》、《迦叶结经》等都主张,佛教典籍在“第一次结集”时就已经“三藏”齐全了,但前者认为经论藏是由大迦叶诵出,后者则认为,三藏皆是阿难诵出的。此外,《大唐西域记》卷九等记述,在迦叶召集五百比丘举行结集的同时,另有数千名比丘举行了另一结集,结集的内容,除了经、律、论三藏之外,还包括杂集藏、禁咒藏等。而大乘佛教典籍的《大智度论》、《金刚仙论》等则说,就在迦叶主持结集的同时,弥勒、文殊师利及十方诸葛亮佛于铁围山外,结集出了大乘经。
对于上述种种说法,学术界一般认为 ,第一次结集这一事件是可信的。但当时是否形成了完整的经、律、论三藏,则尚可怀疑。至于说形成了杂集、禁咒等,则完全是后代出现的传说,不足凭信。而所谓的大乘经典的结集,则绝对是大乘佛教形成之后产生的传说。围绕佛教典籍的形成,之所以出现这么多不同的说法,主要原因是由于佛教曾分裂成许多派别,每个派别都曾编辑了自己使用的经典。不同的派别为了争取自身在整个佛教中的地位,提高自己学说的权威和影响,都将自己一派的典籍上溯到第一次结集,从而形成了众多说法的不同。
最初的佛虽然从第一次结集就产生了,但是,当是只是口口相传,没有记录文字,同时也没有统一的传教语言,在不同地区的教团所使用的是不同地区流行的各种俗语。这样,佛教在传播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论误和岐解,这就产生了以字形式规范佛教的需要。然而,把佛经以文字形成固定下来,却是很久以后的事。一般认为发生在佛灭四百年,即元1世纪前后。当是的一般做法,是将佛经写在贝多罗树叶上,所以称为“贝叶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