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鸣是古代印度著名的佛教哲学家、诗人。据说他于2世纪时出生于中天竺俱萨罗国枳多城,与迦腻色加王是同时代人。出身婆婆罗门家族,家学渊源,是卓越之论客。原为婆罗门教的信徒,后在中天竺阿愉陀(今印度北方省奥德地区)与著名佛教学才胁尊者进行辩论,深有所感而改信佛教,习小乘经论,属说一切有部。曾参与《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的编篡工作。后来改信大乘佛教。
马鸣博通三藏,明达内外典籍,能言善辩,吐词荣美,能够将深奥的佛教义理用通俗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他改信大乘佛教之时,大乘佛教尚处于初创阶段。因此,马鸣常往来于东天竺和北天竺等地宣传佛教。据称马鸣讲法,“诸有听者,莫不开悟”,连马匹也“垂泪听法,无念食想”。后以马解其音,故称之为“马鸣”。由于其在宣传大乘佛教方面的巨大贡献,中国和日本有些佛教学者认为他是大乘佛教的创始人。
马鸣是印度六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可以说是世界最早的十大诗人之一。他是古典期梵文学之先驱者,开梵文优美文体之先河,在梵文学史上留下不朽之盛名。
他的最著名的作品是将佛陀的生平以梵语写成的叙事诗《佛所行赞》(Buddhacrita,佛陀的生平)。这是迄今所知的第一部全面记述佛陀从出生到涅盘的传达室记。《佛所行赞》共有28章,分作同等的四部:一、叙述佛陀的诞生、幼年和出家;二、叙述佛陀的流浪、苦行、与死神作斗争及证觉成佛;三、叙述佛陀的说法和游历各国;四、叙述佛陀的最后旅行和涅盘等等。这种结构符合朝拜的四个主要地点:迦毗罗卫(Kapilavastu),菩提伽耶(Gayanagari),波罗奈(Varanasi,江绕城),拘尸那城(Kusinagari,上茅城)。
这一著名的史诗不仅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也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马鸣以文学的形式表述了一切事物都是从因缘而生的,也是从因缘而灭的;以因缘故,生即不生;以因缘故,灭即不灭。无生灭故,无所增减;无增减故,无得非得。因此,即使中断轮回,获得解脱,亦无得解脱者。这时初期大乘佛教的思想,标志着佛教从小乘的缘卢灭论向大乘的缘起性空论的过渡。
马鸣在名诗《难陀颂》中,描述了一个极端世俗的难陀如何被佛陀度化当了比丘的故事。据说,难陀出家以后,仍难以戒除欲望,常归妻处。佛陀为了度化难陀,大开方便法门,告诉他只有与天上的仙女结合才能得到同种类更高级的快乐。然而要达到此点的办法是依僧伽的要求勤修苦行。因此难陀就非常认真地从事苦行,并进展甚速。当他的修行取得很大的进步,超越了他过去的世俗缠缚时,再重新指导他向往真实的幸福。
马鸣还是一个著名的戏剧作家,可惜他的戏剧只有些零碎片段或者仅因他书的引据保存下来:《舍利佛》(9幕),《赖吒和罗》(Rastapla),《苏摩达多》(Somadtta),和一篇无名的寓言戏剧。在他的戏剧中,蕴含着浓郁的宗教色彩,这一点,我们从他给角色所起的名字中就可以窥其一斑,如“光荣”、“忍耐”、“智慧”等。在《赖吒和罗》中,描述了赖吒和罗克当了和尚。出家之后,他还必须时时提防他们再来哄骗他回家。
马鸣的作品中,均洋溢着的热烈的佛教信仰。他声称他利用诗歌艺术的吸引力和通俗化,不过是作为佛法的车乘,世俗人民将会被艺术的魔力拉过来,不知不觉地走上出离之道。在他的作品中,他把世间享乐以其在诗中表现的喜悦,与舍离它们而得到清净解脱的喜悦结合起来。
除上面提到的以外,托名马鸣的著作还有《大乘庄严经论》、《大乘起信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