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

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是福建莆田专业铜雕佛像厂,以生产佛像为主(包括生漆脱胎佛像,木雕佛像,铜雕佛像,石雕佛像,泥塑佛像,彩绘佛像等)及寺院配套产品.

常用的佛教辞书

佛教作为一种历史产物,有它的来龙去脉、兴衰沿革;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有它的教义思想、认知方法;作为一种信仰对象,有它的神佛序列、崇拜仪式;作为一种社会实体,有它的组织制度、活动依托。而这一切,局外人固然可能不甚了了,佛教界以内也不一定做得到如数家珍;初窥佛学堂奥者固然可能不得其门而入,研究有素者也难免遇到拦路语词和记忆误差。在这些情况面前,专门辞书就显示出了它无法取代的功用。


最早的佛教辞书大概要算是随汉译佛经的大量涌现而编撰的佛经音义类著作。唐释玄应撰《一切经音义》二十五卷,唐释慧琳也撰同名“音义”一百卷,辽释希麟根据后出经典补充慧琳之作,撰《续一切经音义》十卷,其他音义著作还有一些,这些音义书将佛经中读的字音注出反切,将难懂的字加以解脱,为此而旁搜博采,广引内外学古籍,到今天,它们将来固有的使用价值虽然已经缩小,但却在校勘、辑佚和训诂学术等方面增添了新的用途。


对于佛教其他基本概念、礼仪、制度等知识,宋释赞宁、道诚分别撰写守《大宋僧史略》、《释氏要览》等进行解脱,但这类著作与现代意义上的辞书及使用要求毕竟不可同日而语,现在一般已把它们作为佛教史料看待。


应用现代辞书编篡方针、体系编写的第一部大型佛教辞黄,是日本学者织田得能(1860~1911)肇始、南条文雄、高楠顺次郎等人续成的《织田佛教大辞典》。该书主要特色是注明出处,重要条目引证多种汉语的原典;与佛教有关的成语、俗语,也尽量收入和解释;书后还附有汉、梵语索引。这部辞典至今还为学者所重。


在《织田佛教大辞典》的影响、启发下,中国从民国初到30年代,出现了《佛学大辞典》、《佛学小辞典》、《实用佛学辞典》等几部综合性佛教辞典,其中最有代表并至今具有较高利用率的要数丁福保编篡的《佛学大辞典》。这部辞典历时八年(1912~1919)告竣。现已由多家出版社影印出版,在一定范围内也还具有参孝价值。


以上一些辞书,用现代学术眼光客观观察,辞目设置、释义方法、行文体例都不无欠缺,这与编篡者的弘教动机似乎是有关,而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中国近现代佛教研究事业不发达的状况。这种状况给当代佛教研究工作造成的实际问题之一,就是还没有一部中国学术界自己编篡有大型佛教辞典出来代替诸如日本《望月佛教大辞典》(修订本多达十大册)那样的工具书。这怀中国佛教的历史地位和今天我国的佛教研究进展水平是不相称的。我们并不讳言,日本佛教学界在编篡佛教辞书方面确实成就斐然,佛教的初学者、爱好者、研究者,不管身在教内教外,不管属于何宗何派,都有程度不一、角度不一、规模不一的辞书可以利用。大的如《望月辞典》、《佛教语大辞典》、《佛书解说大辞典》、《佛教大辞汇》、《真言宗大辞典》、《密教大辞典》、《禅学大辞典》、《净土教大辞典》、《综合佛教大辞典》。小的如宇井伯寿《新佛教辞典》、《佛教思想辞典》、《古寺名刹辞典》、《禅林名句辞典》、《中国佛教史辞典》、《佛教人物辞典》。还有一批双语、多语对照佛教名词辞典等等,琳琅满目,不胜枚举。这些辞书均具越是有必要编篡一部以科学思想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的、内容宏富而雅俗共赏的汉语佛教大辞典。应该指出,近十年来我国学术界编辑出版的《宗教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其中佛教词条2600多个)、《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其中佛教辞条400多个)以及中国佛教协会主编的《中国佛教》(共四册,知识出版;是为斯里兰卡佛教百科全书撰写的有关中国佛教的辞条)等书,已经在推进学术研究、普及宗教常识方面发挥了得力工具的作用,也给编篡大型佛教辞书准备了经验和力量。与此同时,台湾佛教界出版了《中国佛学人名辞典》(明复编,北京中化书局,1988年出版影印本)和《佛光大辞典》9共七卷,佛光山编,佛光出版社,1988》这样的佛教辞书,不失为有益之作,也不失为他山之石。

上一篇文章 : 后汉佛教的特点 下一篇文章 : 净土三经
cache
Processed in 0.005412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