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历史上也有称之为《多心经》者,是汉译佛教经典中的最短的一部。“般若”意为“智慧”,专指
能使人解脱生死轮回而觉悟成佛的智慧。“波罗蜜多”意为“到彼岸”,即是从现实世界中走出而进入涅盘的世界。在大乘佛教经典中,般
若类经典是一大类别,其中所包含的经典数理极多。《般若波罗蜜月多心经》则是这一类经典的全部纲要,是般若类经典的核心与精华,因
此称为《心经》,“心”即是纲要、核心等义。
《心经》最流行的译本是唐玄奘的译本,一卷。此外,在玄奘翻译之前还有一种旧译本,题名《摩诃般若波罗蜜神咒》,或称《摩诃般若波
罗蜜大明咒经》,相传为前秦鸠摩罗什所译。除此之外还有六种异译本现存,即唐法月所译的《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唐般若、利言
共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智慧轮译的《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法成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敦煌发现的《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
蜜多心经》,宋施护所译的《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在上述者本中,有“广本”与“小本”的区别。玄奘译本、鸠摩罗什译本和敦
煌本,文中只有正文,没有序分和流通分,所以称为“小本”;而其他几种译本则序分、正分、流通分三分具足,所以称为“广本”。
《心经》篇幅短小,玄奘译本只有260个字,全文是: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
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
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了,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
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圭碍;无圭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
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从以上经文可以看出,《心经》以高度精练的文字,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大乘佛教的般若思想。它首先指明,理解了般若波罗蜜多就可以认识
诸法皆空,可以除尽一切苦厄,这是般若思想的核心。继而略举色、受、想、行、识五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
、触、法六境,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缘,苦、集、灭、道四谛等原始佛教的基本概念,说明
世界上的一切诸法本性皆空、由缘而起的道理。认为一切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没有独立自在的特性,只是诸种条件合成的假象,所以
一切诸法只是空相,是“无所得”的,不可能用语言、概念加以表达。但这种空也不是绝对的虚空,不是绝对的不存在,所说的空,其实就
是指诸法的因缘和合,因缘和合就是空,空就是因缘和合,所以《心经》认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诸法的空性
之理与一切诸法本身并不是完全不空的两个东西,二者是同一的。由于诸法皆为因缘和合的假法,而一切诸法的唯一真实性就是诸法的空性
又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这些表述,几乎概括了般若思想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大乘佛教般若思想的精华,说明只要
成就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就可以修行圆满,达到觉悟成佛的境界。而经文最后所附的神咒,则使得本经更具有了宗教的神秘色彩。
由于《心经》体裁短小,内容丰富,加以玄奘的译文精美流畅,故在中国得到了广泛流传。据记载,关于《心经》的流疏总数在200种以上,
在佛教发展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重要的注疏有印度提婆的《心经注》一卷;中国唐新罗僧人圆测的《心经赞》一卷,明旷的《心经
略疏》一卷,慧净的《心经疏》一卷,窥基的《经心幽赞》二卷,法藏的《心经略疏》一卷,宋智圆的《民经疏》一卷等。日本也有多种关
于《心经》的注疏。不仅如此,《心经》在民众佛教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广大信徒供养敬奉的对象,此经被认为具一种神秘的力量,
敬信奉持读诵此经就可以得到莫大的功德,消除一切苦难,因而在社会上广流传。敦煌遗书斯3019号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还源述》说:“
若有人清心澡浴,着鲜洁衣,端身正坐,一诵五百遍者,除九十五种邪道,善愿从心,度一切若厄。”说明了广大信徒对此经的重视程度。
此外,历史上还出现了刺血以写《心经》的事情,也说明了广大信徒对此经的重视。
总之,《心经》一方面作为般若类经典的纲要、大乘佛教般若思想的精华,另一方面作为广大民众敬信供养的对象,在社会上得到了普遍的
流传与重视,起过重要的作用。时至近代,此经又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上也得到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