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

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是福建莆田专业铜雕佛像厂,以生产佛像为主(包括生漆脱胎佛像,木雕佛像,铜雕佛像,石雕佛像,泥塑佛像,彩绘佛像等)及寺院配套产品.

圣德太子对日本佛教发展的贡献

圣德太子(574~622)是日本飞鸟时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是用明天皇的第二子,母亲是穴穗部间人皇后。原名厩户皇子,又名上宫太了。圣德太子、丰聪耳皇子、法大王等都是人们对他的尊称。生于敏达天皇三年正月,自幼聪明好学,对于从百济等国传来的书籍,只要得到便立刻读诵讲解。年甫十四,就参加讨伐物部守屋的军事活动。593年,女帝推古天皇(593~628年在位)即位,立他为皇太子,掌摄政大权,被委以处理军政大事之重任。日本的摄政之职,大概就是从圣德太子开始有的。


圣德太子在职期间,努力创立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提倡学习大陆的政治制度,而这一切又是围绕着佛教的传入和兴盛展开的。佛教传入日本最早可追溯到继体天皇十六年(522)。中国南梁人司马达等来到大和(今奈良县),在高市郡阪田原建草庵,安置佛像进行礼拜。这是民间输入佛教之始。佛教正式传入日本是在钦明天皇十三年(522)十月,百济明王进献金铜释迦佛像一尊和经论、幡盖等物,并上表赞颂弘扬佛法之功德。天皇应大臣苏我祢稻目之请,将佛像授予他,试行礼拜。适值日本国内瘟疫流行,大臣物部尾舆上奉说这是国神谴责,把佛像投入崛江,并烧毁殿堂。苏我氏崇佛与物部氏反佛的信仰之争,实际反映了以皇室和苏我氏为代表的主张接受大陆的政治制度与宗教文化,同以物部氏和大伴氏为代表有贵族反对接受大陆的政治制工与宗教职工文化教育的政治面目斗争。此后,佛像、佛经不断从百济、高丽东传日本,高丽、百济的僧人也前来日本传教,佛教在日本逐渐传播起来。但这时佛教的传播尚属自发的阶段,没有得到官方的明文提倡和支持。


圣德太子执掌摄政大权以后,大力提倡佛教,把宣扬佛教教义作为施政的根本方针。推古天皇二年二月(594),发出兴了隆佛教三宝的诏书,由圣德太子和大臣苏我马子负责。这时,来日的高僧日见增多,其中有高丽的慧慈,百济的慧聪等,都在法兴寺新堂说法。这些品学兼优的高僧受到很高的礼遇,被看作盛佛教的栋梁。圣德太子身体力行,他拜慧慈为师,学习佛教,深入钻研佛教和儒学的经典。推古六年(598)四月,他奉敕开讲《法华经》、《胜曼经》,此后多次开讲,上自天皇、诸王、王女,下至百姓,都经常听他讲说佛法。推古十二年(604),制定了“十七条宪法”(即政治原则),其内容大部分是宣传儒学伦理道德和佛教思想的。其中第二条说:“笃敬三宝。三宝者,佛、法、僧也。则四生之终归,万化之极宗,何世何人,非贵是法,人鲜尤恶,能教从之,其不归三宝,何以直枉?”意思是说,佛教是一切有情众生的最后依托,是万事物的根本,无论何世人,无不尊宗三宝。即使是恶人也可以用佛教的道理来教导他,让他改恶从善。第十条所说的“绝忿弃嗔,不怒人违”,也是佛教思想的体现。


推古十五年(607)七月,他派小野妹子为遣隋使,到中国联系邦交,求取经论。第二年四月,小野妹子回国。同年九月又派其使遣,率领留学生和僧侣多人,来中国学习儒家文化、政治制度和佛教理论。


圣德太子还到处修建寺塔、铸造佛像。相继建造成了四天王寺、法隆寺、法兴寺、广隆寺、中宫寺、菩提寺、法起寺、妙安寺、金刚寺等,到推古末年,已建寺院46座,僧尼达1300多人。寺院规模宏大,殿堂齐备,蔚为壮观。推古十四年,建成铜绣丈六释迦佛像两尊及侍像若干,安置于法兴寺金堂。并于同年的佛诞日,举行了盛大的佛像开光斋会。这是后来日本浴佛节和盂兰盆会的起源。同时,他还修建悲田院、敬田院,从事佛教救济事业,并劝说天皇救济贫民。


圣德太子著有《三经义疏》流世。“三经”即《法华经》、《维摩经》和《胜曼经》。他在《维摩经疏》中说:“维摩诘者,乃是已登正觉之圣也。论本既与真如冥一,谈迹即示万品同量。”认为是真如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万事万物都是它的显现。他还主张圣、俗无卑之别,都是平等的佛子;世俗的道德实践和佛法是相通的。


推古三十年(622)二月二十二日,圣德太子去世,年仅49岁。


总之,圣德太子一生,扶植、兴隆佛法30年,对佛教在日本传播和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奠定了日本佛教的发展基础,使佛教和儒学成为日本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也因此被称为日本佛教之祖。他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促进了中日的文化交流,推进了日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飞速发展,为后来的“大化革新”作了重要的准备。

上一篇文章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下一篇文章 : 神会在禅宗史上的贡献
cache
Processed in 0.005049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