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是佛教修持的戒学、定学和慧学,三学包括了佛教思想的全部内容。
戒学,即戒律之学,泛指佛教为出家僧尼和在家信徒制定的一切戒律仪规。按内容可以分止持戒和作持戒两种。止持戒是指“止非防恶”一类的戒律,包括五戒、八戒、具足戒等。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八戒全称为“八关斋戒”、“八斋戒”,是为在家信徒制定的戒条,内容是在前五戒基础上,增加不坐高广华丽不床、不装饰扮观听歌舞、不非时食(过午不食—),最后一戒称为斋,是在修斋时临时奉行的。具足戒是为比丘尼制定的戒律,出家人依戒法规定受持此戒,即可取得正式的出家资格。此戒条目说法不一,《四分律》规定比丘戒250条,尼戒348条。
戒律之另一类是作持戒,指教人“众善奉行”一类的戒律,包括教团修行仪规的规定,以及僧尼衣食住行所应注意的仪规。对此,佛教律书中作了许多极为详细的规定。
戒律在释迦牟尼在世时就已制定出来,后经几次结集,汇成律藏。大小乘各宗各派除共同遵守的戒律外,还有各自特殊的戒律师规定,对戒条的解释也略有差别。佛教传入中国,戒律又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依据《四分律》,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律宗。
定学,即禅定之学,指通过集中精神、观察特定对象而得到悟解或功德的一种修行方法。本来,禅与定是有一定区别。“禅”是古代印度特有的一种宗教实践。其梵文原词是Dhyana,音译“禅那”,意译“静虑”、“思维修”等,谓心注一境,正审思虑,是一种在静心的状态下深入思考的宗教修行方法。佛教把“禅那”吸收过来,使之成为悟解佛法的根本方法之一。“禅”,佛教一般分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种,四禅中间还有各自的中间环节,其实是佛教修行的不同层次的不同感受,从初禅到四禅,心理活动渐次展开,形成四种不同的精神境界。“定”也是古印度的一种特定的宗教修行实践。其梵文原词是Samadhi,音译“三摩地”、“三昧”等,意译“等待”,是指心注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境界。“定”的特点是“摄心住缘,目之为止”,故中国古代也把它译为“止”。禅与定的区别主要在于禅要有一个观察对象,以“思维”为特征,“定”则不必有观察对象,以“静心”为特征。“定”原包括生与俱来的“生定”与修习而得的“修定”两种,在佛教的三学中,主要指的是修习而得的“修定”。中国佛教往往把“禅”与“定”连起来,合称“禅定”。由于“禅定”在佛教修行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所以,对禅定的研究就成了一门特殊的学问,是为定学。在中国,由于各宗各派的学说不同,对禅定的规定与解释也就各不相同。大乘佛教往往又把禅定与般若结合起来,提倡止观并重,定慧双修,大大增加了佛教定学的内容。
慧学,即是智慧之学。“慧”又译为“智”,是梵文Janaa音译,音译“若那”、“者那”等,指于理决断,即是通过修行所达到的明辩真理,觉悟解脱的认识能力。由于佛教思想体系复杂,故对智慧的解释不尽相同,多种多样,有一智、二智、三智、四智、五智、八智、十智、十一智、二十智、四十八智、七十七智等多种名数,而每一名数中往往又有多种不同说法,比如二智,有的解释为“如理智”和“如量智”,有的解释为“根本智”和“后得智”,有的解释为“真智”和“俗智”,有的解释为“一切智”和“一切种智”,有的解释为“实智”和“权智”,其他的解释还有很多。三智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种出自《大智能度论》,认为三智是:一、一切智,可知一切诸法总相,为声闻、缘觉二乘之智慧。二、道种智,可知诸法差别之相,为菩萨之智慧。三、一切种智,可知一切诸法总别二相,断一切惑业,是诸佛之智慧。另一种见于《楞伽经》,认为三智是:一、世俗智,可认识世间万物,而不能超越世间,是凡夫外道之智慧。二、出世间智,可认识佛教四谛,出离世间,是声闻、缘觉之智慧。三、出世间上上智,能观察一切诸法实相,超出凡夫、二乘,是一切诸佛之智慧。四智,有中国佛教法相宗所立之四智,谓大圆满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大智度论》卷27及中国佛教天台宗,则以道慧、道种慧、一切智、一切种智为四智。八智谓四法智、四类智,合称“八智”。十智包括世俗智、法智、类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八智、十智,皆为小乘所立。《大般若经》卷三、《大智度论》卷27,在小乘智基础上增加实智,是为十一智。如些等等,佛教对智慧的解释极多,表明了它对智慧的重视。在所有的各种智慧中,最重要的种类有:
有漏智:是佛教“见道(以消除世俗见解为主要目的修行阶段)以前、未见佛教四谛真理时的认识,如“世俗智”、“他心智”等到就属于有漏智的种类;
无漏者:与有漏智相对,指进入“见道”后,能断除三界惑业、证悟佛教真理的认识;
佛智:指佛所特有的智慧;
根本智:指在“见道”位中所得到的认识佛教真理的智慧;
后得智:与根本智相对,指运用根本智分析具体事物现象的智慧;
一切智:指认识事物现象共性的智慧;
一切种智:与一切智相对,指认识事物现象个性的智慧;
道种智:指促使人修行佛道一切智慧,包括一切有关佛教的思想修养等。
佛教的戒定慧三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或缺,戒是修行佛法的基础,或者说是入门的准备,只有修持了戒,才能进入佛法的核心,才能进一步修习定与慧。而禅定则是生起智慧的原,不修定,智慧无由得起。智慧是断除烦恼的关键,一切烦恼,皆由慧断。所以,戒定慧三学,实际就是整个佛法的代称。宗”之称。不但直接影响了中、后期中观学派的发展方向,还
影响了中国的禅宗。禅宗主张“不立文字”、“说即不中”、“拟议即乖”,与提婆的思想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