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宗教家释迦牟尼。释加牟尼为一尊称,释迦是族名,牟尼为贤人。他本名乔达摩·悉达多,净净饭王之太子,因感伤生老病死之无常,遂弃王位,出家修行,遍访名师,冥思苦想,终于菩提树下修得正果,创立佛教。释迦牟尼灭度后,佛教及其造像风靡南亚次大陆。公元前后,佛教初入中土,造像也随之而来。这一异域艺术,对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是雕塑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舞台上的主角。
传入中国最早的佛教造像,与中传统神仙形象仿佛。这首先是因为人们对释尊的认识,尚处于朦胧状态。牟子《理惑论》:“佛者,谥号也,独名三皇神、五帝圣也……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大能小,能圆能方,能老能小,能坐能彰,蹈火不烘,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欲则飞行,坐则扬光。“其次,由古代印度传入中土的佛像范本,较为罕见,人们缺乏临摹、仿制的样板,只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加以创造。中国古代雕塑,到奉汉时期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在借鉴外来造型艺术相对困难的情况下,采用传统的雕塑手法,既现实,又容易被人们接受。
中国早期佛教造像,以江苏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及散存于四川、江浙、山东诸地小型佛像为主要代表。孔望山摩崖造像是以浅浮雕为主要技法,雕刻于摩崖表面的造像群体。以佛、菩萨、力士等佛教内容为主,杂糅儒、道内容。其中的涅盘图,像体庞大,人物众多,释迦牟尼半身侧卧,周围弟子众星捧月,面向释迦,流露出悲戚之情,应是早期较为成功的作品。其他如四川、江浙、山东诸地佛教造像,多依存在摩崖、门楣、摇钱树、魂瓶之上,为附属装饰,独立的、单纯用于供养的发现较少,这些造像,多属于南传佛教造像系统,同稍后的北方石窟造像,有明显地区别。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佛教造像第一次高峰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纷乱动荡,各地割据为王,穷兵黩武,争战连绵,政权更替频繁,平民百姓无端受殃,饱尝乱世之苦。奉汉时期的繁华与荣耀,自尊与自傲一去不复返,代之而起的,则是消极厌世的情绪。上至帝王公卿,下至平民百姓,纷纷把希望寄托于佛国,开窟凿龛的,翕然而行。‘其宗旨自在求福田利益或愿证菩提,希能成佛;或冀生安乐土,宗拜弥陀;或求生兜率,得见慈氏。或于及先预救饶益;或于事后还报前愿。或愿生者富贵;或愿出征平安;或愿病患除灾;以至因“身常瘦弱,夙宵喑喑”,而雕造士佛徒众。或一分心,独建功德;或多人共同营造,于是题名,有自数人至数十人乃至三百余人者。’
“逮皇受图,光宅嵩洛。笃信弥繁,法教愈盛。王侯贵臣,弃像马如脱履。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于是招提节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竟模出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
如建于文成帝拓跋睿和平年间(460~465年)的支冈石窟,是北魏大规模开凿石窟的标志。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16公里武州山,石窟绵延1公里,分东、中、西三区,共有大的洞窟45个,小型佛龛1000多个,造像50000余躯,以为皇家开凿的“昙曜五窟”最著名洞窟穹隆顶,平面马蹄形,主像多三世佛,释迦、交脚弥勒、菩萨、千佛为常见题材。佛眼眶凹陷,鼻子高挺,嘴辱微薄,脸颊消瘦,五官轮廓清晰分明。内着僧祗支,外着袒右肩或通肩袈裟,衣褶起伏自然,富有韵律,节奉感强烈。菩萨头戴宝冠,披络腋,佩项圈、璎珞、臂钏等饰,着羊肠大裙,明显留存犍陀罗风格。这表明,中国工匠在摹仿异域风格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硕大无朋的巨像,使用主尊的威严与崇高,恰与崇拜卑微和渺小相映称。所缺乏者,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神韵。
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年),佛教造像发生了重大改革,中国人在经历了对异国神灵的长期钻研后,以雄厚的汉文化传统为基础,大胆地改变了释迦炎尊容,以迎合时人的欢迎。
戴逵“善铸佛像及雕刻,曾造无量寿木像,高丈六,并菩萨。逵以古制朴拙,至于开敬不足动心,及潜坐帷中,密听众论,所听褒眨,辄加详研,积思三年,刻你乃成,迎至山阴灵宝寺。”
这一时期人们所崇尚的,是门阀士族阶层刻意追求“风姿特秀”、“爽朗清举”之风范。削瘦的身躯,深意的微笑,睿智的神情,潇洒的风度,成为当时美的最高标准,也左右着当时佛教造像的开凿。龙门石窟,尤显其要。
洛阳地处黄河中游,山川控戴,形势险要,土地肥美,气候温和。西周迁九鼎于此,东周定都城于是。东汉曹魏,西晋司马,北魏孝文继之而为都。良好的地理环境与文化中心之地位,为龙门石窟的开凿,提供了绝佳期的条件。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伊阙两岸山崖间,东有香山,西有龙门山,伊水处其间。其共有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躯,碑刻题记3600余处。北魏时期主要石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魏字洞、火烧洞等。其主要特征就是士大夫们所鼓吹的清俊风雅、超世拔俗的韵美,即所谓的“褒衣博带”、“秀骨清像”。
“洞窟平面作马蹄形,穹隆顶,窟内正壁及左、右两壁均雕佛像。正壁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作阴刻漩涡纹高肉髻,面形清俊秀美,细眉高挑,双眼大而长,鼻梁高而直,肿头较大,又唇薄、嘴角微上翘,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佛之装束,上身内着僧祗支,胸前束带打结,外着敷搭双肩的褒衣博带式袈裟,佛半跏趺坐,双手作施无畏印。神情安详,储蓄大方,给人以慈祥温和的亲切感。二菩萨面形与佛基本相同,高髻宝冠,上身袒,戴项圈、手环,披巾自双肩搭下穿肘膝于膝际交叉。下着大裙,膘束带于腹前打结,长璎珞自胸前挂下,垂于膝际,立于半圆形覆莲台上。”
“这时佛你体态扁平修长,面目清癯秀美,眉目疏朗,颌尖唇薄,脖颈细长,两肩削窄,胸平脖细,披巾交叉于胸前,大多穿一圆环,然后上卷,下着长裙,下裙向外敞开。飞天修长飘逸,上着短襦,长裙曳地,窈窕轻倩之姿,洋溢于形象之外。”
“褒衣博带”、“秀骨清像”风格的形成,标志着中国佛教造像已经完成摆脱了印度诸地风格的影响,而臻于成熟了。
北齐、北周时期,由于统治时间较短,加之一些帝王,如北周武帝宇文邕毁法灭佛,使佛教造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其造像数量、质量远不及北魏时期。但北魏时期强大的造像风潮,也浸及北齐、北周时期。在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庆阳北石窟寺、天水麦积山石窟和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中,都保存有这一时期的造像。这些造像,一部分仍存留北魏佛像的特征,在保留造像注重精神世界刻画的同时,力求在形体上向丰颐饱满过渡。它上承魏晋,下启隋唐,在由魏晋向隋唐转变过程中,起了桥梁作用。
在大规模开凿石窟的同时,一些寺院也兴起了雕造小型佛像高潮。较著名的发现有:四川成都万佛寺造像、河北曲阳修德寺造像、山西沁县南涅水造像、山东博兴龙华寺造像、河北临漳造像、安微毫县咸平寺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