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三国统一期的佛像之美是“雄浑贤实,整齐遒劲”,那么高丽佛画之美就是“纤细优美,炫烂流丽”。高丽佛画纤细优雅的重要原因,来自当时净禅宗融合的人文思想中强调的整齐性与调和的观点,其所反映于笔墨技巧的精确工整、色彩柔和及画面空间余白的效果。其中精密描绘的装饰手法与调和色彩的搭配,更散发出高丽佛画雅致的风貌。高丽青瓷、铜镜等工艺品中出现的牡丹纹、莲花纹、菊花纹、唐草纹、云纹、宝相华纹、宝输纹、水禽纹等纹样,也是佛画经常使用的纹饰,如在佛或菩萨的衣饰及台座部分,一般是混合好几种纹样来描绘,笔法细微精确,装饰效果显著,令人赞叹,可见高丽画工作画的严谨。此时期由于颜料调制技术发达,出现朱红、青蓝、草绿、金色等多样的色调,特别是从画纸背后着彩的方法,流露出炫丽不妖俗,隐约厚实的美感。
相对于高丽佛画的雅致,朝鲜佛画呈现的是一种俗化的审美观,主要是进入朝鲜时期以后,由于当局的尊儒发佛,教化朴实风气,加以战事不断,民生资源短绌,除了王室发愿制作的佛画以外,已难得再见耗费不赀的佛画。佛画也从贵族化的气质,移转至民间,与本土信仰相结合,带有浓厚的民俗色彩,呈现出朝鲜佛画诙谐朴实的写实风格。
这时期流行“观音菩萨图”、“甘露帧”、“地藏十王图”、“山神图”等佛画,都是与常民生活关系密切的题材,反映出底层文化的特色;其中较为明显的变化是,如来佛尊相的瘦脊、线条的僵硬与图式化、用色的增多,尚红绿两色与参杂胡粉的青色及使用多次上我的平涂表现手法等。以朝鲜后期“龙门寺十王图”为例,主色以红绿相间,艳丽异常,冥王已无骄倨的威仪,仁慈的文官面貌带着民间绘画的纯朴与亲切;城廓围墙以界尺画出整齐的几何图形,山脉石块是尖硬平整的轮廓线,劲直如铁线般的笔法。即使在线与线的接合处,也尽不露出变化,这种铁线,对于人物脸部、眼睛、头发、鬓须等的描绘,有纤细精巧的效果,但在形态感受的传达上就显得僵硬,因此随着画面人物的增加,感觉就像是图式化的肖像陈列在画面上,虽然装饰性强烈,但缺乏生动感。
观音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