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会是清末著名的佛教居士、佛教学者。字仁山,安徽石埭(今安徽石台)人,生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据载,杨文会自幼聪明过人,喜欢读书,但不喜欢考举做官。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军进攻安徽,他随家人辗转迁徒于安徽、浙江、江苏之间,历时十余年之久。在这期间,他广泛读书,学习天文、地理、历数、音韵以及黄、老、庄、列等种种知识。善于交际,常与好友赋诗做词,以此为乐。他性情豪爽,喜舞刀弄枪,善骑射技击之术。1862年,偶得《金刚经》一卷,读后甚觉微妙。不久又于安庆书肆购得《大乘起信论》,初置案头,未暇寓目。第二年因病读之,遂爱不释手,从此,心向佛教,立志于佛教事业。有一次,在书店看到一部《楞伽经》,读后更加深了对佛教的兴趣。同治五年(1866)移居南京,主管政府建筑工程,结识了深通佛学的王梅叔、魏刚已、赵惠甫、刘开生、曹镜初等人,常在一起讨论佛学,认为佛教的发展应以佛经的流通为基础,只有使经典广泛流通,才能普济众生,繁荣佛教。而当时由于战乱频繁,不少佛经刻版都被毁坏了,于是发愿刻印佛经。同年,他与十几位好友共同募捐集资,在南京创立金黄色陵刻经处,经营刻印佛经事业。他们刻印的第一部经书是《净土四经》,由杨文会亲自担任校刊。在这段日子里,他白天奔波筹措,晚上则潜心研究佛学。每天样刊刻印之余,或是诵念佛,或是静坐观想,经常忙到天亮。他们所印制的佛经,质量很高,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同治十二年(1873)杨文会又研究造像,请画家绘制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图、大悲观音像等,将之与搜集到的古代名画佛像一起刻版流通。光绪四年(1878),他随曾纪泽出使英、法二国,学习政教,购回了许多科学仪器,提倡研究科学技术。1886年,又随刘芝田出访英国,考察探求列强的立国之本。在伦敦,结识了日本佛教学者地条文雄,了解到中国古代散佚的佛教典籍,有许多都保存在日本。三年后,任满回国,因感于当时的政治腐败,决心摆脱政界,专心于佛教事业。1890年,他托其内弟苏少坡带信给南条文雄,请其帮助搜集中国失传的佛教典籍。后陆续从日本找回我国失传的经疏三百余种。他从中择其要者,出版了《汇刻古逸净土十书》等。
光绪二十年(1894),他与英国人李提摩太合作,将《大乘起信论》译成英文。第二年,他又在上海会见了锡兰(今斯里兰卡)达摩波罗居士,赞助他从事印度佛教复兴运动,并着手编撰《初学课本》等书,准备创办学校,培养弘法人材。光绪三十三年(1907),他于金陵刻经处设立佛教学堂,取名“祗洹精舍”,自编课本,聘请诗僧苏曼殊教授梵文和英文,培养出兼通中西文字和佛学的僧俗20余人,为赴印传法和准备。太虚大师和谢无量居士等都是这个学堂的学员。两年后,因经费困难而停办。他鉴于日本所的《续藏经》内容芜杂,乃组织编写《大藏辑要》的目录,共收三藏要典及各家著述460种,3300余卷,并详加校定,准备陆续刻印,最后完成2000余卷。他还为日本编印《续藏经》提供了数百种佛教典籍。宣统三年(1911)八月十七日去世,年75岁。遗体埋葬在金陵刻经处,并建塔纪念。
杨文会一生注释经典甚多,已刊行的有《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四卷、《佛教初学课本》及注各一卷、《十宗略说》一卷、《观无量寿经略论》一卷、《愿生偈略释》和《坛经略释》等。又有用佛教教义诠释儒、道经典的著作,如《论语发隐》、《孟子发隐》、《阴符经发隐》、《道德经发隐》、《冲虚经发隐》、《南华经发隐》等。著有《等不等以杂论》等。1919年,金陵刻经处编缉成《杨仁山居士遗著》,流通于世。
杨文会弘扬佛学40年,以刻经和讲学交互为用,对中国近代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计划刻印版的《大藏辑要》虽未最后完成,但重要的著述已刻印了很多,如三论宗嘉祥大师吉藏的《三论疏》,法相宗的《唯识述论》、《因明述记》,贤者的十疏之六和一些杂著及善导的《观经疏》等中国久已失传的要典,都从日本找寻回来,并校刊流通。这不但丰富了中国佛教典籍的宝库,促进了佛教各宗的发展,而且为近现代学者们的佛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他自己的佛学思想,规模宏大,博而不纯。对华严、禅宗、净土、唯识等几个宗派都有研究。自称大乘之机,启自马鸣;净土之缘,因于莲池;学华严则遵循方山;参祖印则景仰高峰。教导学人要专心学习、彻底贯通因明和唯识学,并以此作为振兴佛法的重要途径。晚年以净土为归宿,认为净土法门是佛法修行中的最高法门。其特点是调和佛教诸宗,注重义学的探讨,开一代佛教义理研究之风,为中国近代佛教的复兴奠定了基础。其弟子和从学者很多,著名的有谭嗣同、黎端甫、桂伯华、章太炎、欧阳竟无、孙少候、李证刚梅光羲、藐若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