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

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是福建莆田专业铜雕佛像厂,以生产佛像为主(包括生漆脱胎佛像,木雕佛像,铜雕佛像,石雕佛像,泥塑佛像,彩绘佛像等)及寺院配套产品.

南传佛教的重镇:缅甸佛教如何演变

公元初,在今缅卑缪地区已建立骠国,据考古发现在卑缪的巴利文佛典残片研究说明,骠国最迟在5世纪已经有了上座部佛教,稍晚大乘佛教也在流行。8、9世纪印度左道密教在当时的缅甸相当盛行,尤其在蒲甘的难陀曼耶寺和巴耶的通沙寺窟内,绘有男女合欢的神像壁画,11世纪中叶阿努罗陀统一缅甸建立蒲甘王朝,从斯里兰卡引人上座部佛教,并将马利文三藏译成缅文,废止密教,尊上座部佛教为国家唯一合法教派。之后还兴建了大批佛寺塔林,史称“建寺王朝”。缅甸王支持的车波罗长老创建的大寺派得到民众的拥护,影响极大。13世纪末,在元朝军队攻击下,蒲甘王朝覆灭,国内大乱,持续了近200年,之后出现了阿瓦、勃固南北两朝的对峙局面,但佛教仍然十分繁盛。象征缅甸文化的著名瑞寿宫金塔就是这一王朝兴建的。15世纪下叶勃固王朝达摩悉提王派长老赴斯里兰卡学习大寺戒律和授戒仪工,佛教得以统一,16世纪初东呈王朝统一南北,佛教振兴。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下叶,雍籍牙王朝所有君主都崇尚佛教,修筑了多座寺塔,如大金寺塔等,还收集和研究佛教碑文和大批梵文经典,佛教信仰深入民心。敏东王(1853~1878)在缅甸旧都曼德勒召开了南佛佛教史上第五次结集,重新修订、对校了巴利文三藏,并将它们镌刻在729块石碑上,立于拘他陀寺内,至今天尚存。在19世纪英国治年代中,缅甸仍然坚持佛教传统,许多佛教徒参与民族解放运动,为缅甸独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8年缅独立,到60年代初,由政府实施佛教的复兴和改革运动,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1954年举行了由亚洲七国参加的南传佛教第六次结集,编面新的巴利文三藏。


佛教和缅甸原始仰精灵(纳特)崇拜及某些祭祀相结合,是缅佛教的一大特点。比如最有代表性的祭祀“水祭”,早已衍为举世闻名的佛教节日——泼水节。原是缅甸人为祭祀一切精灵之主“塔伽的节日”。塔伽即蛇,或印度神话的因陀罗神。举行这个活动,是意味着对司雨者的敬畏和崇拜。


缅甸佛教具有全民信教的特点。比如,男孩到7、8岁,都要过一段出家生活,时间一般是“夏安居”的雨季三个月。这对于调整儿童的集体生活能力和促进独立意识的形成,无疑是件好事。缅甸人还重视佛教节日祭祀活动,例如每月持斋四天,夏安居结束有灯节,还有佛陀诞生、成道、寂灭的节日等。

上一篇文章 : 活佛 下一篇文章 :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cache
Processed in 0.004986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