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是印度著名的大乘佛教学者龙树,在其《中论》一书中所作的一个著名偈颂中的两句,其全文是“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在这里,龙树提出了一种认识事物的普遍原则,也就是说,人们对事物认识,不能采用任何偏执的态度,而是要断除两边,采取中道。龙树的这种方法,一般称之为“八不缘起”。龙树是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中观学派思想核心,是认为人们的世俗认识以及客观世界的一切现象都是不真实的,万物都是由因缘和合的依存关系而生起与存在的,在因缘关系没有建立之前,一切万物者不存在;而当因缘关系建立以后,事物现象虽然出了,却是一种因缘和合的假有,没有真实性,没有独立自体,只是一些假借的名言概念而己。这就是我们经常说及的“缘起性空”,是佛教思想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所谓“八不缘起”,就是龙树认证“缘起性空”思想的主要方法之一。
“八不”是如何论述“缘起性空”思想的呢?中观派的青目论师,曾以谷种为例说明“八不”思想,在此我们可以略作引太空加以说明。青目认为:从世俗经验的角度来说,我人所见到的“谷”的延续(尽管中观学派认为中是一种假像的延续),是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范围内进行的,过去的“谷”与现在的“谷”,是不可能同时存在,没有过去的“谷”,就没有现在的“谷”,故从表面上看“谷”应该是有生。然而如果从“真理”角度思考,假如说“谷”真的是在过去、现在、未来中延续,那就肯定有一个最初的“谷”作为本源,以使之不断地延续下来。然而,我人瓣认为并不能看到“初谷”的存在与否,似认识到的只是现在的“今谷”。因此,所谓的“初谷”是不生的。这里所说的“不生”,可以从三人方面理解:一是不自生,即事物不能自己生起自己;二是不他生,即与其他事物共同生起;三是不从自他生,即事物也不能由自身与其事物共同生起。这就是所谓的“不生”。青目认为,如果“初谷”真的不生,就不应该有“今谷”。但“今谷”实际上是存在的,所以说“初谷”又是为灭的,此即“不灭”。故一切万物皆是“不生不灭”的。“不生不灭”是键,理解了“不生不灭”,其他三对关系就容易理解了。谷种发芽时,原有的原种子被破坏,这就是“不常”。由谷种到谷芽,又是面一物种中相续的,故又是“不断”。谷芽与谷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完全相同,故是“不一”。而谷种、谷芽,又一直保持着“谷”这一物类的特性,故是“不异”。由于“谷”是“不生”的,无所从来,故是“不来”。因为“谷”又是“不灭”的,故是“不出”。以此扩展到一切万物,便可以得出世间万物皆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的。
龙树的“八不”,概括了事物的实体、时间、空间、运动等四个方面,认为生灭、常断、一异、来出这四对范畴,是认为一切万物的根本范畴,也是我们的认识所以成立的根据。中观学派通过“八不”概念的否定分析,提出了一切万法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的结论。其中,不生是中观学派的理论基石。承认了事物不生,也就否定这就是说,万法性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空理,一切皆空。龙树所说的空,不是我们所说的一切俱无、空无所有的空,而指的是一种终级意义上的最高实在,是修习者在禅定过程中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它的特点是“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非无”,不能用语言来分别,也不能用概念来说明,因此也有人把侬解释为虚无。
在中国,龙树中观思想的影响非常远大,绝大多数的中国化宗派,都从其中和最自己的思想营养。尤其是三论宗,更是直接传承了这种学说。三论宗是我国隋唐时期建立的一个重要的佛教宗派,它以研究印度大乘佛教著名典籍《中论》、《百认》、《十二六论》为己任,故称为“三论宗”,所传承的实际上就是龙树提倡的大乘佛教中观学说。中观学说由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托罗什译述介绍经国内,为三论宗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以后又经过僧肇、昙济、僧朗等人的传承,直到隋末唐初的吉藏,正式创立了三论新义或称今义,而将此前的有关三论的学说称为三认旧义或古久。吉藏继承了龙树的“八不”思想,并将之提到最的地位,认为它不仅是《中论》一书的宗旨,也是全部佛经的微言大意,是一切佛理的宗旨,是大乘佛教的核心内容,是鉴别佛法真伪的标准。领悟了它,一切万物皆能自然理解。所以“八不”是“众教之宗归,群圣之原本”。此外,吉藏还把“八不”和“四谛”、“十二因缘”联系在一起,用“不生亦不灭”等来否定四谛,宣扬“中道佛性”,认为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等“八不”,就是“中道佛性”。把佛性说和“八不”联系在一起,这是三论宗的一个创造,一般称为“八不中道”。而将“八不”所论证的“缘起性空”与佛性的妙有相结合,则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的理论特色。所以,“八不”思想,在整个佛教思想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