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的含义
乘是梵文音译,音译为“摩诃衍那”,“摩诃”有大的意思,“衍那”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乘意指大的交通工具。大乘佛教是在部派佛教大众部的基础上形成的佛教派别,成教时间大约在公元1世纪。大乘佛教主张救度众生,认为其所信奉的教义,就象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大河的此岸,能够到达菩提涅槃的彼岸,证得佛果。并将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上座部贬为小乘。主要经典有《般若经》、《妙法莲花经》、《华严经》、《大般涅槃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唯识三十论》等大乘的相应梵语是「Mahayana」,是大的车乘或行程之意;说大乘,有显扬之意。现代的佛教学者,不管是欧美的、日本的,抑是印度的,都以『大、小乘』之名,分别指那较开放的与较保守的派系,但这称呼是中性的,并无显扬或贬抑的意味,也不表示要赞成大乘,反对小乘之意。至於现代的上座部信徒,则仍不喜被称为「小乘」。实际上,「大乘」一名的渊源,小乘圣典『阿含经』便在多处提到这个名字。如『长阿含经』(Digha-nikaya)谓「佛为海船师,法桥渡河津,大乘道之舆,一切渡天人。」『杂阿含经』(Samyutta-nikaya)谓「阿难,我正法律乘、天乘、婆罗门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注3)此外还有多处不录。阿含经用「大乘」之名,大抵指佛的教法,而含有尊崇之意。3)《杂阿含经》卷二六第六六九经(《大正藏》二·一八五页上),以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者为大士。4)《杂阿含经》卷二八第七六九经(《大正藏》二·二○○页下),以八正道的修持者,名为大乘;《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卷四五(《大正藏》二三·八七五页中),亦有:「乃至出家得阿罗汉果,或有发趣声闻独觉乘心者,或有发趣大乘者。」5)《增一阿含经》卷一九(《大正藏》二·六四五页中),明白载有大乘的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