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的由来
原始佛教的含义
原始佛教指的是“基础的佛教”,又称“初期佛教”,系指释迦牟尼在世,至佛入灭后一百年部派根本分裂之前的佛教。至于被称为小乘的“部派佛教”及后续的大乘佛教、秘密大乘佛教(或称金刚乘、密续乘)则是属于“发展的佛教”。
最早使用这个分类法的,是日本的佛教学者,如日本《广说佛教语大辞典》对于“原始佛教”定义如下:“相对于后世发达之大乘佛教,指释尊在世时代至二十部派开始分裂前之佛教。此时代之经典,包含佛教教说最古之原型。原始佛教一词,系依明治以后佛教研究者而使用。”日本学者对于这个词的定义尚有争议。
目前较被广为接受的说法,则是印顺法师在《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提出的定义:“我以为,佛陀时代,四五(或说四九)年的教化活动,是‘根本佛教’,是一切佛法的根源。大众部与上座部分立以后,是‘部派佛教’。佛灭后,到还没有部派对立的那个时期,是一味的‘原始佛教’。”
从释迦佛创教到他逝世后约100年的时期,称为原始佛教,或称为早期佛教。
原始佛教的主要传播区域在古印度恒河中游一带。
在这段时期内,佛弟子们比较统一和团结,基本维护着佛在世时的设施和管理,坚持五蕴、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等根本教义,并提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等学说。另外,释迦佛在世时,都是口授教义给弟子的,再由弟子们口口相传,基本都能保持佛说教义的原意,并无大的分歧和争论。这一时期比丘持戒也比较严,还是以乞食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