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

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是福建莆田专业铜雕佛像厂,以生产佛像为主(包括生漆脱胎佛像,木雕佛像,铜雕佛像,石雕佛像,泥塑佛像,彩绘佛像等)及寺院配套产品.

优美悦耳的道教音乐

道教音乐,又称法事音乐、道场音乐,为道教法事活动中之所用。一般多用于道教斋醮仪式中,配合法师作祝神祈福、降妖驱魔、超度亡灵等法事活动。在道教仪式中它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因其具有烘托渲染宗教气氛、增强信仰者对神仙世界向往和对神仙崇敬的作用。

道教的法事活动是对古代巫觋祭神仪式的承袭和发展。道教徒认为在求乞福愿的斋醮仪式中,道教音乐有感动群灵的作用。故而,渐渐被道教所吸收。道教音乐的使用、一般认为始于南北朝时期的寇谦之。当时寇谦之制定了《云中音诵新科经戒》、《乐章诵戒新法》,由此而产生“华夏颂”、“步虚辞”等最初的道教音乐之萌芽形式。所谓“华夏颂”,就是在道教仪式开坛前行进中吟咏的一种音韵。所谓“步虚辞”,则是对神仙的颂赞之词。

道教音乐的兴盛,跟道教壁画一样也是在崇道成风的唐代,时年道教因受帝王的推崇,而使得道教音乐也受到了重视。

据记载,唐高宗曾令乐工专门制作过道调,唐玄宗不但诏道士、大臣广制道曲,还在宫廷内的道场上亲自教道士“步虚声韵”。唐代道教音乐,积极吸收当时的民间音乐、西域音乐以及佛教音乐,并在其基础上而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北宋时,道教音乐在经历唐时的兴盛遂产生了道教音乐的曲谱集《玉音法事》,共记载了从唐代至宋代的道教音乐曲谱50首,此也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一本道教音乐的声乐曲谱集,不过,其采用的曲线记谱法至今尚未有人能破译其音调。

南宋时,道教音乐已在民间广为流传了。据《无上黄大斋立成仪》卷五十七记载,当时的道教音乐已经十分注重对声乐形式和器乐形式的运用,故而其音乐较之前的乐谱更为悦耳和动听。

明代时,道教音乐因着洪武七年道门科仪去繁就简的,而更加地趋于规范和统一了,并且还有了新的发展。由此,道教音乐进入了一个定型时期。此时出现的道教音乐谱集有:《大明御制玄教乐章》、《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及《圣母孔雀明王经》等,其间《大明御制玄教乐章》是采用传统的工尺记谱法记谱,并记录了道曲14首。明代道教音乐既有承袭唐、宋、元三代之旧乐的,还有吸收南北曲音乐的新制道曲,甚至连民间音乐如“清江引”、“一定金”、“采茶歌”等曲调也都为道教音乐所吸收。清初叶梦珠辑《阅世编》卷九中谓道教法事为“引商刻羽,合乐笙歌,竟同优戏”,其文在很大程度上表述了明时道教音乐已具有了一定的艺术水平。

近代道教音乐,基本上承袭明代以来的音乐传统,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江南及南方诸省中,看道场欣赏道教音乐景成了农民文化生活中的盛事。由此可见,道教音乐的悦耳动听之程度不是一般。

道教音乐,是一种最具有中国地方音乐特点的宗教音乐,其表现:同一法事中的同一曲子,在各地的行腔、旋律装饰(加花)都会带有本地地方音乐的特点。同一法事中的同一首词,各地因选用本地音调配曲而不尽相同。也就是说,道教音乐是受各地不同音乐影响下的音乐。

早期道教音乐所用的乐器,多以钟、磐等打击乐器为主。唐代时,才增加了吹管乐器,之后又逐步加入了弹拔、弓弦等乐器。明朝有《茅山志》一文记载,时年在国醮的仪式或演奏乐器的道教竟达30名。到了近代,虽然吹管、弹拔、弓弦、打击等乐器也在并用,但演奏中却是仍以吹管、打击乐器为主的。

道教音乐有独唱、齐唱、散板式吟唱和鼓乐、吹打乐以及合奏等多种形式。器乐形式多用以法事的开头、结尾、唱曲的过门以及队列变换、禹步等场面。而声乐形式则为斋醮音乐的主要部分。道教音乐的声乐体裁,主要有颂、赞、步虚、偈等格式,主要是以法事情节的需要,而组合串连成各种颂、赞、步虚、偈等道曲的。

法事不同,音乐的组合也会随之变化。斋醮音乐的诵唱和乐器伴奏,均由道士但任,信众不得参与音乐活动。因此从音乐角度来看,斋醮音乐实际上就是按照“脚本”(科仪要求)在信众面前进行的一场宗教仪式“演出”。

此外,道教音乐在乐谱方面,除《正统道藏》中的两种乐谱外,苏州道士曹希圣在清嘉庆四年将吾定庵收集整理的乐谱刊印为《钧天妙乐》(分为上、中、下三册)、《古韵成规》、《霓裳雅韵》等三种,此三种乐谱更被江南一带道士称之为曹谱。

经过千余年的斋醮科仪的实践及长期以来吸收民间音乐的养料,道教音乐已经日趋丰富,不仅有赞美神仙的颂歌,还有神仙应召而来时飘拂飞翔之声,更有镇煞邪趋恶魔的庄严威武的曲调,亦还有众神仙抵达仙界或功成庆祝的喜庆欢乐之乐,等等

上一篇文章 : 真武的信仰之地武当山 下一篇文章 : 天人合一的茶道
cache
Processed in 0.005739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