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千年历史的道教,是一个成熟的、内涵极其丰富的古老宗教,自东汉顺帝时,张天师创教之初,道教就开始奉老子为祖师,以其所著的《道德经》为圣经,奉其所宣说的“道”和“德”为最高信仰。
那么,道教为什么要以“道”名教,以“道”作为教义的核心呢?
道教之所以以“道”名教,是因为老子所宣说的“道”之宇宙观的论点,恰恰迎合了道教信仰的需要,并且道教徒对老子之“道”,还有着“一要研究,二要信仰、三要继承、四要发扬”的信念。
关于这一点,《典论》中给予的论断最为精要,它说:道士者,要“以道为事”。
所以,自道教创立以来,便就将“道”视为唯一的理论基础,认为其是以“虚静为宗、虚无为体、柔软为用”,是宇宙的本源,亦是宇宙的主宰者。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它为一切的开始,也为万事万物的生化者。所以,道教教义由此有了这样的论断,即道教认为,有了“道”方生成宇宙,并由“宇宙”中的“元气”,构成了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最终化生了万物。
《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平经》也说:“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中,无不由道而生也。”在这里,“道”既是指“宇宙”的本体,又是指“自然”的规律。在《老子想尔注》中,张道陵进一步把“道”延伸,将“道”的宣说者老子视为“道”的化身老子,称其为“一者道也”,并以此而衍化出老子即道教中众生信奉的神灵“太上老君”。
由此,“道”和人进入到一个合二为一的极高思想境界,一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般,即,“宇宙”的根源就是“自然”,而由“自然”产生“宇宙”之后,再由“宇宙”产生“万物”。
此外,道教教义中的“道”,又指太空之“空”而言,缘它是无形无象的,故经书中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清净经》中亦如是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而《道德经》中则如是云:“道可道,非常道。”道经中所诉说的这种种,意在说明的是大“道”无形,不可言说。
那么,道家之人若要修真得“道”,抵达人道合一之境界的话,便必要将蕴含于道教教义之中的“道”悟透彻,而非谁可讲授。至于道教教义中的“德”,则是从“道”之概念中分化出来,它蕴含于“道”,亦也从“道”中衍生。
道经中说:万物化生必须有“德”,因为“道”是总体,“德”是个体,德是指万物所含有的特性而言,“道”和“德”有着共性和特性的关系。《道德经》中所说的“上德”、“玄德”、“常德”、“道尊而德贵”的德,都指的就是这个“德”。
所谓“上德”,即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所谓“玄德”,即长之蓄之,成之熟之,养之复之,生而不有,为而不侍,长而不宰,是为玄德。所谓“常德”,即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如此种种,皆是在说:道教徒在修道时,一定要重视“修道养德”,并将“道”和“德”作为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动的总准则,必须做到既要修道,而又要积德。
此“道”和“德”,便就是道教教理、教义中的基本原则。
《太平经》是这样讲解“道”和“德”的意义的:“‘道’与‘德’的约制,驾御宇宙的一切,天、地、人三个范畴都离不开‘道德’的维系”。唐吴筠《玄纳论》则这样总括“道和德”的含义:“道德者天地之祖 。天地者万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然则道教、天地、帝王一也”。道教始祖老子是如是“道”和“德”:“根据‘道’的准则,‘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帮,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因此,道教主张修道者,要“积善阴德”,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不自现,不自誉,不嫉妒,不侫谄,如此乃为有德。
另外,道教中主张的以“清净”、“无为”、“柔软”、“不争”、“抱一”、“寡欲”、“自然”、“玄妙”等作为处世与修养之方法,也是从“道”与“德”的基本原则中发挥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