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

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是福建莆田专业铜雕佛像厂,以生产佛像为主(包括生漆脱胎佛像,木雕佛像,铜雕佛像,石雕佛像,泥塑佛像,彩绘佛像等)及寺院配套产品.

“宫观”有别

    所谓“宫观”,即道教供奉神灵偶像或牌位以供信众从事祭祀活动的建筑物,一般称为“观”,其间小一些的观常被称为“宫”,亦可统称为“宫观”。


    在道教中,除了宫和观的名称之外,小型的道教活动场所还会被称为庙或者道院之名。于道教中,宫观既是道教奉祀神灵的神圣之地,又是道教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亦还是道士们日常活动的基本场所。


    “宫”,原来指帝王的居所,周礼注曰:“自秦汉以来乃定为至尊所居之称。”“观”,即入门两边供眺望的楼阁式建筑,古人称之为“阙”。《遗书援神契》中如是言:“古者王侯之居皆曰宫,城门之两旁高楼谓之观。”另外,《列子》中又言:“岱舆山上台观,皆金玉,仙圣飞相来往。”所以,“观”也被视为迎候天神之处。


    不过,道教的“宫”或“观”,并不是创教伊始就存在的,而是随着道教组织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据记载,汉晋民间黄老道派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被称为“治”,或者“靖”。所谓“治”,就是正一盟威之道祭祀的场所,也是管理治内信教民众的机构所在。所谓“靖”,即通静,为静室意,是道士隐居修道的居室,故又被称为“仙馆”,后来,个别道士的静室渐渐发展成集体清修的道馆,即类似于佛教的寺院。道教最早的宫,据说为陕西周至县的楼观。传说,周时的关令尹喜就是在此观望星象,而遇到骑牛出关的老子,于是,遂相迎楼观,并请老子为其讲授《道德经》的。


    就从道教历史上看,道教宫观应起源于汉朝,相沿于北朝,通行于唐代,后又历经宋元明清四代的发展。其发展历程大致是:东汉末,五斗米道有靖、治和静室,南北朝时有仙馆,都是早期道教的宗教活动场所,北周武帝时改“馆”为“观”。唐代尊奉老子为宗祖,并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帝画像陪祀老子,所以“观”也称“宫”,之后道教的祠宇就称为道宫、道观。


    可以说,在当时道教的宫观是布满全国各地的,并成为道教发展历史的象征。

上一篇文章 : 宫观的神仙意象 下一篇文章 : 中国人心目中的九天
cache
Processed in 0.006184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