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妙语一: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 此语虽人人皆知,但要真正领悟,又非易事。试看古今中外之人,或为名所惑,或为利所动,或为官而奔波,或为情而苦恼。把名、利、禄、情,视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却不知人生最大的财富只是自身的健康。健康是最宝贵的。二:人生最可怜的是嫉妒。 嫉妒是人生最容易碰到的事,李斯因嫉妒同学韩非的 ...
佛教是哲学兼修行,佛像是载体。哲学家往往是在台上讲演,讲完了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佛教则是不但就有哲学的深入思考,还身体力行照着佛教的哲学思想曲作。所以佛教是信仰。信仰,让孤独走开人类的心灵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烦恼与困惑,而其中最基本、最难以对付的问题很可能就是孤独。这孤独是与生俱来的,与生命同在,它来自灵魂的深处。我们孤独的来,叉孤独的去,即使是这生死之间的短短的几十年,我们又何尝不是孤独的呢?害怕孤独 ...
教义的区别 佛教产生于印度,其创始人是释迦牟尼(约公元前565-485左右)。在印度,佛教经过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这几个阶段的发展。至十三世纪初,由于中亚信仰伊斯兰教的一些民族入侵,致使佛教在印度完全消失。近代印度开展了复兴佛教的运动,于十九世纪从斯里兰卡反传回来。佛教的创立是东方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不仅丰富了古代印度思想文化和社会历史的宗教内容,而且也 ...
从某种意义上,佛教教义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善恶因果与修行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说教方面。佛教的善恶因果观与修行法门,既与其它一切宗教、道德说教有共通之处,又自有其殊胜之处。二是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理论方面、哲学方面、辩证思维方面。佛教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论,是建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禅悟)基础上的 ...
原始佛教的由来原始佛教的含义原始佛教指的是“基础的佛教”,又称“初期佛教”,系指释迦牟尼在世,至佛入灭后一百年部派根本分裂之前的佛教。至于被称为小乘的“部派佛教”及后续的大乘佛教、秘密大乘佛教(或称金刚乘、密续乘)则是属于“发展的佛教”。 最早使用这个分类法的,是日本的佛教学者,如日本《广说佛教语大辞典》对于“原始佛教”定义如下:“相对于后世发达之大乘佛教,指释尊在世时代至二十部派开始分裂前之佛 ...
佛教分裂之后的部派佛教释伽佛涅槃百年后,教团的分裂非常严重,因为不同的人对释伽佛口授的教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所以渐渐分裂成不同的派别,各派别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如掌管不同教团的长老们,分别率领自派僧众在各方弘化佛教,逐渐形成了自成一派的体系,并按地域划分了所属的势力范围。佛教内部由于对戒律和教义看法的不同,最初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上座部以僧团长老为主,思想传统、保守;大众部则以革新派比丘为 ...
大乘佛教的含义乘是梵文音译,音译为“摩诃衍那”,“摩诃”有大的意思,“衍那”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乘意指大的交通工具。大乘佛教是在部派佛教大众部的基础上形成的佛教派别,成教时间大约在公元1世纪。大乘佛教主张救度众生,认为其所信奉的教义,就象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大河的此岸,能够到达菩提涅槃的彼岸,证得佛果。并将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上座部贬为小乘。主要经典有《般若经》、《妙法莲花经》、 ...
里兰卡等南亚、东南亚国家,他们称自已是南传上座部佛教,而现行的一般佛教史著作中,却始终沿用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的称法,并无褒贬之意。主要经典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等小乘佛教也叫做“小乘教”,略称“小乘”,梵文音译“希那衍那”。今学术界沿用之,已无贬义。亦称“二乘”,及“声闻乘”、“缘觉乘”。其主要经典是后来在各部派中形成的经、律、论三藏。小乘佛教在中国曾相当流行 ...
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差异修持方法不同。小乘佛教以修戒、定、慧“三学”、“八正道”为主。大乘佛教除修“三学”、“八正道”外,还修习“菩萨行”,包括“六度”和“四摄”。佛陀观不同。小乘佛教将释迦佛当成教主和导师看待,认为释伽佛是一个彻底的觉悟的大智慧之人。 大乘佛教则将释伽佛神化,认为他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智全能的神,而且认为除了释伽佛外,还有很多的佛存在。修行方式不同。小乘佛教主张出家修行, ...
北传佛教的含义从印度向北传入,就称为北传佛教。其传播区域主要是中国、朝鲜、日本、尼泊尔、越南等国家。我国属于北传佛教,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由西域传入我国。7世纪左右佛教传入我国西藏地区;4世纪以后,佛教由我国传入朝鲜;公元6世纪前叶,佛教由我国和朝鲜传入日本国;公元2世纪,佛教由我国传入越南。北传佛教的基本特点是以大乘佛教为主,流行梵文经典和其翻译经典。我国在东汉末年就有佛教典籍被译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