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亦译有“有情”、“有情众生”等,泛指一切生命存在,以人类为主,包括一切有生命的动物。佛教所认为的众生与现代的生命有很大不同。在它看来,世俗世界的一切众生,可以从大的类上分为六种,也就是天、人、阿修罗、畜牲、饿鬼、地狱,合称“六道”。六类众生分处欲、色、无色三种世界之内,又可分成许多更为详细的种类。如天可以分成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人可以分为四大部洲;地狱可以分为八大地狱、十八地狱等等。佛 ...
真如、法性、佛性都是同类概念,一般说来,均是用以表示佛教绝对不变的最高真理。由于中国语言的复杂性,也由于佛教思想的复杂性,在佛教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同类的概念还有很多,如真实、真性、真际、实相、实际、性空、法界、法身、涅盘等等。而在早期的中国佛教翻译过程中,还经常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称为“本无”、“无为”等。这些同类概念在实际使用和讨论过程中并不完全一致,就是在同一部经典、同一学派内部,名词的使 ...
杨文会是清末著名的佛教居士、佛教学者。字仁山,安徽石埭(今安徽石台)人,生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据载,杨文会自幼聪明过人,喜欢读书,但不喜欢考举做官。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军进攻安徽,他随家人辗转迁徒于安徽、浙江、江苏之间,历时十余年之久。在这期间,他广泛读书,学习天文、地理、历数、音韵以及黄、老、庄、列等种种知识。善于交际,常与好友赋诗做词,以此为乐。他性情豪爽,喜舞刀弄 ...
“般若波罗密”是梵文Prajnaparamita的音译,旧译为“般若波罗密”。“般若”(Prajna)意为“智慧”,又译“明”。“波罗密”(Paramita),意为“到彼岸”、“度”、“度彼岸”等,意为认识诸法实相的智慧,能度生死之此岸,达到涅盘解脱之彼岸,犹如般筏,可渡大河,故曰“波罗密”。两个合在一起,通常译为“智度”、“明度”、“无极度”等,意为通过智慧达到涅盘解脱的世界。后秦的鸠摩罗什所译 ...
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认为人通过修行,可以在死后转生到净土:佛所居住的地方。佛有无数,因此净土也有无数。其中阿弥陀佛居住的地方,称为“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也称“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是佛教净土的主要对象,传说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故又名为“接引佛”。“阿弥陀佛”,意译为“无量寿佛”等。按照《无量寿经》的说法,过去久远之时,有“自在 ...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中国佛教禅宗中慧能倡导的南宗禅的主要宗旨。慧能的《坛经》实际上就可以用这三句话进行概括。“无念”一词,在佛教其他经典中偶尔也用,集中加以发挥的则是《大乘起信论》。它将“无念”当作心体体和最高境界的同义语,用心突出心的本来不动的静态。“无念为宗”这一愿则的确立,最早见于《神会语录》。其中有曰:“无念者,无何法?是念者,念何法?”答曰:“无者,无有二法;念者 ...
所谓的佛画,广义的说是指所有与佛教有关的绘画,就其种类来说有壁画、天井画、经变画和贴画等。其中壁画与天井画属于寺庙彩华,是在建筑的缘木、包供、藻井、屋顶等部分漆上色彩鲜艳的丹青,兼具保护及庄严的功能。经变画又称变相,技法上有手绘或版画,多附于佛经卷首之前或经文之中,用来辅助解读经义;至于贴画,是指供奉在法堂中的尊像画,或户外法会使用的挂佛。经变画和贴画都是狭义的佛画,也就是以下本所将介绍的佛画。佛 ...
韩国佛教艺术的发展,整体上来说,是以佛教传入之前的民族神话融合佛传以后的教义而形成,而其主题呈现的是佛国净土的表征。高丽时期,由于对信仰的深入,与积极收外来样式,使得佛画作品水准日趋成熟,从诸多文献记载,如毅宗年间内侍白善渊铸造铜佛四十躯、观音图四十幅、忠烈王为元皇室祈福绘十二观音、元宗弥勒寺的重建彩绘壁画等,可知佛画的兴盛。而佛画的题材,有向往西方净土思想的阿弥陀画;有来自《法华经》信仰供养的观 ...
自高丽以来,佛教因受到禅宗、密教顿悟教理及追求现世思想的影响,众高僧以学问的钻研及广泛的形式扩散,使得过去以统治者或是贵族为中心的佛教,产生了变革,于是佛教信仰更大众普及化,深入于底层的文化;加以高丽朝鲜诸王笃信佛法,相信风水图识之说,大张斋僧法会,祈福让灾,助长了佛教与民俗信仰的结合;因此为满足民众瞻仰膜拜的需求,及具体化体现佛国净土的形式,促进了雕像与绘画在殿阁中产生并列的配置形态。这种情形是 ...
如果说三国统一期的佛像之美是“雄浑贤实,整齐遒劲”,那么高丽佛画之美就是“纤细优美,炫烂流丽”。高丽佛画纤细优雅的重要原因,来自当时净禅宗融合的人文思想中强调的整齐性与调和的观点,其所反映于笔墨技巧的精确工整、色彩柔和及画面空间余白的效果。其中精密描绘的装饰手法与调和色彩的搭配,更散发出高丽佛画雅致的风貌。高丽青瓷、铜镜等工艺品中出现的牡丹纹、莲花纹、菊花纹、唐草纹、云纹、宝相华纹、宝输纹、水禽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