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

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是福建莆田专业铜雕佛像厂,以生产佛像为主(包括生漆脱胎佛像,木雕佛像,铜雕佛像,石雕佛像,泥塑佛像,彩绘佛像等)及寺院配套产品.

灵山会上图

“灵山会上图”是阐述《法华经》经义中,释迦于鹫山说法的场面。“灵山法会”向来为法华代表,故一般置于大雄殿主尊佛之后的佛画,主要以“灵山会上图”为主。“灵山会上图”中有不少是以挂佛的形式制作,便于举行户外会时悬挂。韩国挂佛约在17世纪左右出现,一般都相当大幅,约长为15米、宽10米的尺寸,不使用时都置放于特制的木箱内。迎奉时需天气晴朗,由二十余人迎架到石柱或挂佛台上,由于移动与献挂的仪式繁琐,平常是 ...

阅读全文

八相图

八相图是以绘画表现佛传故事的图作,通常用用语幅画面,连续叙述释迦一生中重要的行谊教化。韩国的八相图大都依《法华经》的法华、天台宗所作,包括兜率来仪、毗蓝降生、四门游观、逾城出家、雪山修道、树下降魔、鹿苑转法、双林涅盘等内容。龙门寺“八相图”为目前所存年代最早的作品,八幅之中的“兜率来仪”是描绘兜率天中的释尊,将转胎于世间,化六牙白象之形,降神记胎于净饭王家摩耶夫人腹中的故事。画幅中以云彩分为上下部 ...

阅读全文

弥勒下生经变图

中国的弥勒信仰最始于东晋名僧道安的提倡,而后盛行于南北朝,至唐才逐渐萎缩,被兴起的阿弥陀西方净土思想中,弥勒仍是能与阿弥陀相提并论的两大宗派。弥勒信仰分为兜率天往生极乐净土思想的《弥勒上生经》,与弥勒菩萨在释尊灭度后,以兜率天下生,在龙华树下成道,分三次说法,拯救释迦未能度化诸众生的人间净土《弥勒下生经》两部分。弥勒经变相的出现约在敦煌隋代的壁画,而韩国弥勒思想随着三国时期的揭开序幕,在新罗遗有不 ...

阅读全文

观经变相图

阿弥陀信仰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与弥勒净土信仰并重,后来弥勒信仰衰退,阿弥陀日渐兴盛,至唐创立净土宗,影响至为深远。韩国阿弥陀净土思想自新罗以来历经元晓、义湘等祖师高僧的倡议弘化,超越了华严宗、禅宗、法华宗等各宗派的歧见,成为民间各阶层普遍接纳的信仰,因此造就为数不少的阿弥陀佛画。高丽时期阿弥陀佛画有观经变相图、阿弥陀独尊图、阿弥陀三尊图、阿弥陀与八大菩萨的九尊图及以阿弥陀为主尊,十大弟子、四天王、 ...

阅读全文

华严经变相图

《华严经》为华严宗、禅宗重要教典,与《法华经》并列为大乘佛教两在经书,通常华严宗寺庙“大寂光殿”主尊毗庐舍那佛之后的佛画,以华严经变相衅或毗庐舍那三身佛画为主。华严经变相图出现于唐寺庙壁画,韩国传说始于三时期的海印寺,现存最早的统一新罗“大方广佛华严经变相图”(754年),虽已残破不堪,但仍可辩认出主尊为菩萨形的智拳印毗庐舍那佛。不过8世纪以后,智拳印毗庐舍那佛却主要如来形出现。高丽华严经变相图或 ...

阅读全文

八万大藏经

佛经以雕版印刷大量发行,通常为的是能达到消灾、祈福、宣传及广为流通的目的。但是举世闻名的八万大藏经,其雕刻的原始动机却是为抵抗外国侵略所发起制作。韩国八万大藏经经版,前后历经两次雕刻,第一次是在高丽显宗时(1010~1031年)为击退敌人的入侵而雕刻的,当时完成一千一百零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也就是所谓的《高丽旧藏经》或《初雕藏经》。这些经版曾奉安于八公山符仁寺,但不幸因战火而全部烧毁。后高宗因外 ...

阅读全文

版经画

出自统一新罗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此木刻经书虽历经千余年光阴,但仍保存得相当良好,可见韩国制纸与印刷技术很早就普及发展,且多为宗教所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变要图”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首之附之图,描绘释迦着通肩佛衣,左右有护法金刚与灵鸟使者,上方飞天飘扬;祖师着袈裟,采悬衣坐姿,僧鞋置于地上,宛若一般高僧影帧所绘,台座之下有渴望闻法的须菩提,插图线条简明,刀法质朴,然如来及无量寿佛表情略为呆 ...

阅读全文

中国佛教造像风格的演进

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宗教家释迦牟尼。释加牟尼为一尊称,释迦是族名,牟尼为贤人。他本名乔达摩·悉达多,净净饭王之太子,因感伤生老病死之无常,遂弃王位,出家修行,遍访名师,冥思苦想,终于菩提树下修得正果,创立佛教。释迦牟尼灭度后,佛教及其造像风靡南亚次大陆。公元前后,佛教初入中土,造像也随之而来。这一异域艺术,对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是雕塑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

阅读全文

佛教艺术的传入与发展

佛教在印度产生之后,随着身身发展的进程,不断向印度本土以外的周边邻国传播扩散。北传佛教经由中亚,翻越葱岭进入现在的新疆地区。并以这里为中转站,沿丝绸之路向东挺进,扩展到中国辽阔的中原地区。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证明,大约在两汉之际,中原地区对来自异城的佛教已有所了解。此后,随着频频东来僧侣们锲而舍的努力,加之中国封建统治者意识到这种异国宗教可以用于“敷导民俗”从而大提倡和扶植,使佛教终于在这块有着悠久 ...

阅读全文

三学

三学是佛教修持的戒学、定学和慧学,三学包括了佛教思想的全部内容。戒学,即戒律之学,泛指佛教为出家僧尼和在家信徒制定的一切戒律仪规。按内容可以分止持戒和作持戒两种。止持戒是指“止非防恶”一类的戒律,包括五戒、八戒、具足戒等。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八戒全称为“八关斋戒”、“八斋戒”,是为在家信徒制定的戒条,内容是在前五戒基础上,增加不坐高广华丽不床、不装饰扮观听歌舞、不非时食 ...

阅读全文
cache
Processed in 0.006843 Second.